慈誠羅珠堪布解釋將紅塵世界當下證悟為佛的《證成現象即佛論》

《證成現相即佛論》釋 義
摘自《慧燈之光7》

《證成現象即佛論》,是關於密法見解方面的一個比較短小的論典,下面將簡略講述。

一、造論五支

按照印度那爛陀寺的傳統,聞思論典可以從五個不同的角度去瞭解:

一、該論作者是誰?

二、從頭到尾的內容是什麼?

三、該論屬於經、律、論三藏中的哪一部,或者小乘還是大乘,顯宗還是密宗?

四、撰寫該論的必要是什麼?

五、該論為誰而著?

第一,該論作者是誰?

該論的作者,是甯瑪巴最偉大的成就者之一——榮森班智達。他的著作雖然有些零散,但都是用最簡單的方法宣講最深奧的見解,所以非常精彩。

第二,論典總義為何?
該論最核心的主要內容,是講密法裏面的萬法即是佛的壇城,也即萬法乃清淨的現象。

第三,該論屬於何類論典?
該論屬於大乘密宗內密的論部。

第四,撰寫該論的必要是什麼?
無論是修本尊法還是其他法門,密乘行人都離不開清淨見。

學過密宗的人都知道,生起次第修法就是修佛尊和佛刹的清淨現象。如果沒有清淨見,不認為眾生即是佛,煩惱即是佛智,世界本來清淨,而強迫自己將眾生觀想為佛,將世界觀想為佛刹,因為見解與修法背道而馳,最終不會有任何成就。所以,修生起次第之前,清淨觀非常重要。

第五,該論為誰而著?
該論針對的眾生,是對密法有信心,以及希望修學密法的人。

通過五個方面的介紹,就能瞭解本論的大致框架,接下來稍微詳細地解釋此論。

宗喀巴大師的《三主要道》,宣講了顯宗的三個要點——出離心、菩提心與空性見。

密法的三主要道也差不多,是出離心、菩提心與清淨見。在清淨見當中,包含了顯宗的空性見。

出離心與菩提心的重要性與修法等等,在我的其他書中已經講了很多,所以不需要再講。此處要講的,就是清淨見。

清淨見是密法最核心、最重要、最突出的獨到見解。雖然顯宗的《維摩詰經》也很清楚地講述了清淨見,承認世界的本質不是我們所看到的不清淨的大千世界,而是清淨的佛刹,但除了《維摩詰經》等少數經典以外,很難在顯宗經典中找出清淨見的內容;另外,雖然第三轉法-輪中廣泛地論述了如來藏,但除了如來藏以外,我們很難找到一個更清楚、更深廣的清淨見,所以,顯宗的清淨見沒有密法裏講得清晰詳細,而且顯宗也沒有提供任何關於清淨觀的修法。

凡夫的五種感官所感受的世界,是不清淨的,但經過長時間的修行,到了菩薩八地的時候,很多煩惱障、所知障斷除以後,雖然還沒有成佛,但已經開始看到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

一個是空性,這在顯宗經典裏面已經講得非常完整;

另外一個面目,就是清淨——世界就像極樂世界一樣純淨無染。只是因為凡夫心裏有障礙、有罪業,所以無法感知。

諸法本來清淨的觀點,在密宗裏面講得非常清楚,不但講得清楚,而且還有與之相應的修法,所以我們一定要學好這個非常重要的論典。

下面切入正題,開始講論典正文。

二、正論

(一)解釋論名

論典的名字,叫作《證成現象即佛論》。所謂“現象”,就是我們的五種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世界。

所謂“佛”,是指清淨的境界。其中包含兩種意思:
第一種,是我們平時觀想的阿彌陀佛、藥師佛、釋迦牟尼佛等佛的報身與化身;從更深的層次來說,真正的佛是佛的法身,也即我們心的本性如來藏。佛的化身是為了度化眾生,而在眾生的面前示現的一種比較符合凡夫觀點的形式,實際上不是真正的佛。真正的佛,是佛的法身,也即心的本性如來藏。

關於這一點,達摩祖師的《悟性論》和《血脈論》中講得也比較清楚。雖然這兩部論典的文字不多,但其中所講的如來藏,與密法所講一樣。所以我們認為,達摩祖師當年傳的禪宗法門,不是單純的顯宗修法,因為其中的境界非常高,可以說已經超越了普通顯宗的境界,而且其開悟、引導的方法與修法,都非常接近密法。

所謂“證成”,也即證明,通過各種各樣的理由,去證明“現象即佛”、 “萬法就是佛的壇城” 成立。

(二)建立自宗——現象即佛

該論從頭到尾,都是以問答、辯論的方式來證明的。首先,其中一方站在密法的角度提出辯論主題或者焦點,另一方提出反駁意見,這樣以一來一去、層層推進的方式,讓讀者逐步打消疑團,從而接受“現象即佛”這一密宗核心見解。

1、提出見解

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佛的身、口、意之金剛壇城。這個壇城本來就是如此,不需要通過修法或其它方法,去讓它變成佛的壇城。“世間”,是指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世界;“出世間”,是指佛菩薩所證悟的境界。“金剛”的意思,就是無二無別——眾生的身、口、意,與佛的身、口、意,在本質上無二無別。眾生的身體即是佛身,眾生的語言即是佛語,眾生的心或意識即是佛智。

“一切顯現都是佛的壇城”的觀點,是佛教中層次很高的見解。從顯宗的角度來說,這是第三轉法-輪的思想,已經超越了第一轉法-輪和第二轉法-輪的思想;從修行人的角度來說,這是八地菩薩的境界,雖然還不是佛的境界,但已經遠遠超越了凡夫和七地菩薩的境界。所以初學者不太容易理解。

但通過系統的學習——首先,根據第一轉法-輪的觀點去看世界,就會產生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有漏皆苦等觀點。通過這些觀點培養出離心,就能與輪回分道揚鑣;第二,依靠第二轉法-輪的空性理念,打破人我執、法我執等一切執著,從而證悟空性、斬斷煩惱以及煩惱所導致的各種痛苦;之後,再去理解第三轉法-輪所講的如來藏、佛性等佛的境界,也會水到渠成。其實密法所講的自然智慧也不過如此。

“一切顯現即是佛的壇城”要從兩個層次去理解:

第一個層次,是佛的境界,也是至高無上、究竟終極的境界;

第二個層次,是五方佛刹土的清淨顯現。
比如說,中間是毗盧遮那佛,東方是不動佛等等。八地以上的菩薩看我們現在的世界,不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樣污濁不堪,而是清淨無垢、一塵不染的佛刹。內在有情都是佛菩薩,外在器世界是莊嚴聖潔的無量殿,一切都像極樂世界一般美好。但在佛的境界中,連這些有相的東西也不存在,一切都是光明和空性,也即密法所講的心的本性,禪宗所講的佛性。

當我們證悟了心的本性,也即甯瑪巴的大圓滿,或是禪宗的本來面目的那一瞬間,就可以基本上大概知道什麼是清淨、光明或空性等等。雖然相對來說很模糊的,但還是有一點概念。

佛教所講的光明,不是光學裏講的可見光、不可見光等等。實際上光明根本不是光,而是非常清淨的境界,只是用“光”字來形容而已。在我們的概念中,似乎空性比較容易理解——我們過去以為存在的世界,原來並不存在,就叫做空性。其實這只是對空性的初步瞭解,是我們自己創立的空性,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空性。即便如此,這種觀念也對我們有很大幫助——過去我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存在的,故而執著一切事物。比如,假如我們認為金錢是存在的東西,而且會帶來實實在在的快樂,就會挖空心思去掙錢。於其過程中,患得患失、斤斤計較,再往上發展,就演變出輪回中的一切痛苦。換言之,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執著。

禪宗經常講“放下”。要“放下”,必須證悟空性。雖然空性的理念不是真正的空性,離諸法的本來面目還有一定的距離,但卻能推翻我們的執著。

理解空性之後,我們會認為,這個世界雖然不存在,如幻如夢, 但從顯現的角度來說,世界還是和我們現在看到的世界一樣不清淨,從來不會認為,除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世界以外,還有一個新的世界,這也是一種執著。

密法經常講,一切顯現不但是空性而且是清淨的,並讓我們去觀想一切都是佛的壇城。像極樂世界一樣,植物都是珊瑚、瑪瑙、琉璃等珠寶,佛的宮殿也比我們現在看到的房子高大幾倍甚至幾十倍,但實際上佛刹與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同一個世界。

其實,這些也不是物質真正的本性或佛性,還沒有到達佛的境界,只是在八地以上的菩薩面前所顯現的景象,只不過比我們現在這個世界真實多了。如來藏光明不可能有頭、有手、有顏色、有形狀,更不可能有建築物、山水、植物及動物,它已經超越了常人的感官界限。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佛刹也不是絕對真實的,那我們怎麼還要去接受這樣的觀念呢?因為接受了這樣的觀念,就可以推翻我們對現有世界的錯誤見解——一口咬定世界就是自己現在看到的樣子,不可能是另一番模樣。而我們的所有煩惱,也都是由這種錯誤觀念導致的,若能斷除、推翻這種觀念,則所有的痛苦、煩惱都可以一併消除,所以接受這樣的觀念是有必要的。

通達上述兩個層次後,才能了知什麼是真正的佛的壇城。也即是說,佛的壇城並不是一個建築物。不少人去色達五明佛學院的時候見過壇城,認為佛的壇城就是那樣。其實,真正意義上的佛的壇城,就是如來藏、光明、空性,這是最究竟的見解和境界。

2、具此見解之必要

因為密法有了這個獨有觀點,才使密法在與之相應的修行、行為等方面,都有一些不易為小乘佛教與大乘顯宗所接受的、比較突出的特點。

比如說,從普通人、小乘行人與普通大乘顯宗行人的角度來看,把自己觀想為金剛薩埵或釋迦牟尼佛是荒唐可笑的。因為凡夫根本就不是金剛薩埵或釋迦牟尼佛,凡夫與佛之間有著天壤之別。很多人喜歡修本尊法,但如果沒有這些見解,修本尊法不會起到任何作用,所以,這個見解在密法裏面很重要。

前面也提到過,顯宗經典是一個很龐大的系統。其中的層次也是高低不均——深、淺、了義、不了義都含雜其間。此處所指的顯宗,是一般意義上的顯宗,而不包括《維摩詰經》之類的深奧、了義的顯宗經典。在學習這部論典的時候,我們不能認為這是顯宗和密宗或密宗之間的兩個宗派在辯論。其實,這都是我們自己現在的觀點在與佛的智慧進行辯論。其中持懷疑態度、持反對意見的,就是我們自己。

因為除了學過密宗的人,對“現象即佛”興許會有一些概念,知道自己所看到的,只是一種幻覺,是無明的產物,其本質並非如此以外,其他沒有學過佛教的普通人都會認為:周邊的世界,就是自己現在看到的不清淨的樣子,而不是佛的壇城。

首先,我們會認為,周邊的世界都是實有的,而不是不存在、如幻如夢的。因為金錢很實在,是不可缺少的生活支柱,所以要拼命地掙錢。

但在學習中觀以後,至少從理論上懂得並接受世界如幻如夢的真相,但仍然會認為這些如幻如夢的現象是不清淨的——眾生就是眾生,煩惱就是煩惱。因為世界不清淨,所以就有痛苦、有煩惱,因為有煩惱有痛苦,所以就要學佛,要成佛。這是學完中觀以後仍會固守的錯誤觀念。

密宗修行人,需要破除兩個執著:一是“人我”和“法我”的實有執著,顯宗的中觀也能非常順利地破除這個與空性相矛盾的執著;另外一個執著,即是不清淨的執著。通過密宗的見解和修法,就能斷除這個與八地菩薩的見解相衝突的執著。所以在顯宗裏面,這個認為世界是不清淨的執著最終還是要破除。

就像學習中觀一樣,其方法與理論,不是為了破唯識、破小乘,而是為了破除我們自己的錯誤觀念,因為我們自己自覺不自覺地也抱持著一些小乘或唯識的觀點。學習此論的目的和任務,不是為了往外去觀察、推翻、辯論,試圖與顯宗、唯識或中觀一較高低,而是要推翻我們自身的不清淨觀,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斷除痛苦的根源。

1、綜述

當一方提出辯論主題後,立即有人站起來反對道:我們現在看到的一切現象怎麼可能是佛的壇城呢?不可能!因為這些都是我們的幻覺啊,怎麼可能是佛的現象呢?這是反對方提出的第一句問難。

本論對此回答說:我們並不否認我們看到的世界是眾生的幻覺,但除了眾生的幻覺以外,並沒有一個獨立存在的佛的壇城。

這個問題在《悟性論》中也說得很清楚,眾生與佛,相當於水和冰的關係。當溫度降到零下的時候,水就會結冰;溫度上升到零上以後,冰就融化為水。除了冰以外沒有水;除了水以外,也沒有冰。雖然冰是固體,不是液態的水,但除了固體的冰以外,並沒有液態的水。冰融化以後,就變成水,冰是水的另一種存在形式,冰與水二者,並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同樣,在眾生的眼裏,佛的壇城就成了不清淨的世界;而在佛的眼裏,眾生看到的不清淨世界就是清淨的壇城。除了眾生的幻覺以外,沒有一個清淨的壇城。無論誰想否定這一點都辦不到!

首先,外道認為,有一個常住不滅的自我或造物主;小乘佛教認為,物質是存在的;唯識宗認為,外面的物質不存在,只有內在的精神存在,物質是幻覺,精神才是實有的;中觀宗認為,從勝義諦的角度而言,無論是物質也好,精神也好,都不存在;而密宗卻認為 “二諦無別”。所謂二諦,是指勝義諦與世俗諦。

其中的“勝義諦”,是指佛的境界——如來藏、光明、空性;其中的“世俗諦”,是指普通人的五種感官所接觸到的世界。因主張二諦無二無別,故密宗也稱為金剛乘。

雖然從外道到密宗,有著層層遞進的一系列不同觀點,任何一個物體,不同人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可以有成千上萬的觀點。但所謂的不同,其實只是主觀上的差異而已。就客觀而言,所有存在的東西,無論外在的還是內在的,真正實實在在存在的本質或對境只有一個。

儘管有些人認為這是佛的壇城,有些人認為這是不清淨的,有些人認為可以轉化為清淨的,但實際上除了我們看到的這個世界以外,沒有一個獨立的、清淨的佛的壇城存在。

密法認為:一切法都是佛的壇城,煩惱即是菩提,眾生即是佛。除了眾生以外,沒有獨立存在的佛的法身。除了我們的阿賴耶識以外,不存在另一個獨立的如來藏。

有人會不明白:阿賴耶識是無常、不清淨的,而如來藏卻是常有、清淨的,兩個矛盾的東西,怎麼會是一體呢?

此處說的,是二者的本質,就像前面講的水和冰的例子一樣,無論顯宗密宗,很多論典都不約而同地用了這個比喻來說明這個問題。

下面進一步證明這一點:

前面講了,佛是指心的本性如來藏,而眾生則是我們的意識、阿賴耶識等等。按照常人的觀點,佛與眾生的差別,就是因與果的關係——凡夫眾生經過多生累劫的修習,在圓滿二種資糧,斷除所有煩惱之後,才可以成佛。其實,這種因果關係只是一種幻覺,就像夢裏夢見春天種地、秋天豐收,因果之間有著明顯的差別,但實際上夢裏根本不存在什麼因果,一切都是幻覺一樣。眾生與佛之間,並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2、提出疑問

此時,論中的反對方又提出疑問:

第一,值得懷疑的是,如果你按照《中論》的觀點,從空性的角度去說,眾生、佛、世界都是空性,所以無二無別,這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從現象的角度去說,就說不通了,因為那樣一來,就等於煩惱和輪回根本就不存在了。

假如輪回、煩惱都不存在,我們又何必學佛?況且輪回不存在一說,也分明違背了我們的感受,我們明明感覺得到輪回、煩惱的存在啊?

第二,我知道佛經中有“眾生即是佛”,“煩惱即是菩提”的說法,但這些說法究竟是了義還是不了義的呢?

第三,你憑什麼說“一切現象是佛的壇城”,你有什麼邏輯、理論或證據能證明呢?

我們不能以為這只是顯宗的觀點,捫心自問,我們自己肯定也是這樣認為:眾生與佛怎麼會是一體呢?如果佛就是眾生,那不是成了佛也在輪回、佛也有煩惱、佛也會墮地獄、做畜生了?如果眾生就是佛,那眾生為什麼還要學佛,還要積累資糧呢?

3、析疑

在對方提出這三個疑問以後,作為正方的密宗方對第一個問題回答道:如果從凡夫五種感官的角度去分析,佛就是佛,煩惱就是煩惱,眾生與佛有天大的差別。如果你說的證據,一定要在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這個範圍中去找,那也無法實現,因為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從來都感覺不到現實世界就是佛。這就像正在做夢的時候,誰也無法拿出證據,證明自己正在做夢,自己所感知的現象是假的一樣。因為夢裏吃飯會飽肚子,夢裏吃藥可以治病,夢裏吃毒藥也會中毒。只有在醒過來以後,才能確定那是假的。因為它不符合自己的現實生活。

同樣,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感官世界裏沒有證據,就得出沒有證據的結論。本來凡夫的視角與佛菩薩的境界就有高低差別,就像醒者與夢者的差別一樣。高的境界可以否定低層次的境界,從佛菩薩證悟的境界去分析我們所在的世界,就能把一切看得一清二楚。

譬如說,要證明萬法空性,也不可能讓我們的眼睛拿出什麼證據,因為眼睛看到的,都是存在的東西,眼睛自身無法對看到的東西進行分析,而只能把看到的信息傳遞給第六意識,然後通過第六意識得出這個東西存在的結論。但我們可以通過其他證據,來證明眼睛看到的東西是假的,實際上不存在。

所以,此處需要引入一個重要的觀點,叫作清淨觀(也稱淨觀、淨觀量、勝義諦)。中觀抉擇空性的邏輯,叫作勝義量或勝義因。而抉擇清淨,就需要“淨觀因”,也即通過邏輯推理,抉擇一切萬法的本質是清淨的。

《定解寶燈論》的第六品,講的都是“淨觀”。 麥彭仁波切也說過,他推理的依據,就是榮森班智達的這部小小的論典。而這部論典的依據,則是蓮花生大士等四位成就者撰著的一部金剛密乘論典。那蓮花生大士又是怎麼寫出來的呢?一方面,我們可以說,蓮花生大士是佛,所以有資格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將自己證悟的經驗與境界傳下來;另一方面,如果還要再往上追究源頭,那就是密宗的《大幻化網》。

顯宗永遠不會說,在佛的境界當中,也存在著不清淨的現象。但是問題就是,顯宗不承認凡夫現在所感知的世界就是清淨的,而只承認萬法空性,不是在修行之後轉化為空性,而是物質當下的本質就是空性。即使通過修行,也無法轉化物質的本體。龍樹菩薩在《中論》當中也講過:本性是不能改變的。因為世俗諦中所有萬事萬法,都可以通過因緣來改變,所以世俗諦中看到的東西,都不是它的本質。最後不能改造的,是空性與佛菩薩的智慧光明。凡夫眾生深受煩惱污染,所以看不到心的本性,也不明白日常生活
中的痛苦與快樂等等,都不是心的本體。

通過生起次第修法可以改變物質的現象,但它改變的只是一種錯覺並不是物質的本體,那物質的本體是什麼呢?

如果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個世界,是它的本性, 那感知這一切的有境——眼耳鼻舌身就肯定是準確的。這樣一來,就不得不承認,最後佛菩薩看到的清淨世界反而不是物質的本性,佛菩薩的感官是錯誤的。但物質的本體永遠都是清淨的,這種說法誰也無法駁倒。

在最狹窄、最表面、最低層的範圍內,在不假思索、不經修行,只是跟隨眼耳鼻舌身的時候,可以承認萬法不是佛的壇城。在這個範圍當中,佛教也是非常唯物的。包括有些西方哲學家與科學家,也說過佛教很唯物。

懂得這些道理非常重要。因為目前多數人比較瞭解中觀的推理方式,能夠證明一切法是空性。但如果不能證明如幻如夢的現象實際上是佛的壇城,不能建立一個“清淨觀”,則連修加行的金剛薩埵修法都失去了理論基礎——眾生到底是不是五部金剛薩埵?如此觀想的意義何在?……所以,這是密法中非常核心的問題,與我們的修行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無論是修生起次第、圓滿次第,都離不開清淨觀。

懂得清淨觀以後,就能清楚密宗迅速、快捷的深奧秘密,進而通過特殊的修行而快速地取得成就。論典中講到,雖然由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等有漏且有限的邏輯,去證實萬法清淨很困難,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唯一的辦法,就是“淨觀因”。另外,有些人雖然沒有通過各種邏輯或理論去推理,但因為佛經,尤其是密法中講了“一切法是清淨的現象”,所以他立刻會深信不已;還有些人通過上師的竅訣,比如大圓滿、大手印等竅訣,也能通達世界是佛的壇城,雖然自己沒有經過思考和分析,但卻對此堅信不疑,那也沒有問題。

第二個問題的答案:
萬法即佛的壇城是佛的境界,是最終極的真理,所以,絕對是了義。就像第三轉法-輪強調光明,因此而成為了義經一樣。

第三個問題的答案:
需要證據,則有四個不同的證據。這四個不同的證據或道理實際上不是密法特有的,在顯宗第三轉法-輪的《解深密經》中,就講到了這四個道理,因明裏面也會提到這四種道理,那就是:一、作用道理;二、觀待道理;三、法爾道理,也叫做“法然道理”;四、證成道理。

(四)細說四種道理

下面通過這四種道理,來證明一切法本來清淨。

1、法然道理(法爾道理)

什麼叫做“法爾、法然”呢?就是自然的法則。就像火為什麼是熱的,水為什麼是潮濕的一樣,雖然深究其原因,其中各有各的道理,但就一般層次來講,這就是自然法則。火就是灼熱的,水就是潮濕的,不需要再去找理由。

同樣,為什麼 “一切法都是佛的壇城”?很簡單,因為這就是自然法則,不需要理由。

有些人一聽到此處就懂了,明白了,無需任何解釋、任何理由,因為這些人是成熟的上等根機。

這就像我們經常在禪宗公案,或大圓滿、大手印裏看到的一些證悟方式,以前很多成就者,譬如禪宗六祖等祖師,藏密的很多成就者,以及印度的八十位大成就者,都是在明白這個道理以後恍然大悟的。但這種證悟方式只適合於那些根基非常成熟的人,像我們這樣的人肯定就不行了,因為這個道理在我們聽起來似乎太簡單了,光是這一點是不可能認同的。我們一定要問為什麼?一定要探究其緣由。還要有其它更詳細、更有說服力的證據,我才能夠接受,於是就有了第二、第三,尤其是最廣講的第四個道理。

2、作用道理

(1)作用道理的概念

通過抉擇果法,從而認識、確定、推測其因法是什麼,就稱為“作用道理”。簡單的說,在沒有吃某種藥,或服某種毒之前,不知道它有什麼樣的效果和能力,但在服藥之後病人的病治好了,或服毒以後中毒生病,甚至喪生了,就可以得知此藥物的治療效果或毒品的危害。這就是作用道理的實際應用。

根據結果推知其因的推理方式應用十分廣泛,包括日常生活、哲學、邏輯學、佛教的因明等方面都時常可見。

(2)抉擇萬法清淨

如何推測出一切法都是清淨的結論呢?

學密者在見解上證悟一切法的本性為清淨以後,通過修習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兩種修法,就能使自己的身、口、意,與佛的身、口、意融為一體,這就是成佛。通過成佛的果可以推知,這種見解和修法有能力讓人成佛。

但我們還可以這樣懷疑:雖然這種觀點可以讓一個人成佛,但也不能確定萬法當下清淨啊?也許萬法當下並非清淨,只是通過長時間的修行,慢慢轉化為清淨的呢?這也是顯宗的主流觀點。

事實並非如此!見解就像眼睛,有了見解,修行才不會盲目。如果見解和修行,也即理論和實踐相互矛盾、背道而馳,那其中一個肯定有錯,最終也不會取得成就。

然而事實卻是,密宗修行人在資糧道,甚至剛剛開始入密修行的時候,依賴殊勝的針對性修法,就能顯現萬法清淨的現象。不僅學密者,顯宗行人修到八地的時候,也能感知萬法清淨的境界。最關鍵的是,如果萬法本體不是清淨,則僅僅通過觀想,也不可能把它轉為清淨。就像萬法的本質是光明如來藏,是空性,所以凡夫再怎麼執著它為不空、
真實、實有,也只是我們的主觀臆想,依憑無邊無際眾生的心力,也無法改變物質的空性與如幻如夢的真相一樣。

既然通過觀想萬法是佛的壇城,最後能真正獲得成就,這說明我們的觀想是符合實際的,萬法清淨的觀念沒有錯。

佛經中講過一個比喻,在釋迦牟尼佛出世之前,世上有一種如意寶1,雖然它也是一種珠寶,但與其它僅僅具有裝飾、治病功效的珠寶有所不同——如果獲得此如意寶並加以供奉、祈禱,就能讓我們心想事成、發財、長壽等等。

1 如意寶:因為眾生福報的原因,如意寶與佛不會同時並存。佛出世之前,眾生沒有佛法方面的福報,顯現的世間福報,就是此如意寶;佛出世以後,佛就代替了如意寶,給予眾生出世間的福報。

假如獲得了如意寶,卻不知道如意寶的價值,把如意寶當成普通珠寶,沒有供奉、祈禱,那如意寶與普通的珠寶一樣,也不會發揮它的神奇功效。只有慧眼識珠的人發現它不是普通珠寶,繼而清潔、擦拭、供奉、祈禱,如意寶才能發揮作用。但在沒有被人識別出來之前,它一直都是如意寶。

這一比喻說明,如意寶自來就具有讓我們發財、長壽的能力,只是不一定被發現而已。早一天發現如意寶,並了知其功用,繼而供奉、祈禱,就能早一天滿足發財、健康等需求。

彌勒菩薩的《寶性論》中,也運用了這種推理的方式。《寶性論》最主要的觀點,就是每個眾生都具有佛性,都是佛,其心的本體是光明如來藏。

但一般人卻不但沒有這樣的觀點,而且還會因為這種說法與自己平時的觀念有嚴重衝突,繼而會提出有佛法方面的福報,顯現的世間福報,就是此如意寶;佛出世以後,佛就代替了如意寶,給予眾生出世間的福報。

凡夫永遠只會相信自己的五種感官,只有自己看到、聽到、摸到的東西才認定為是真理,凡是與自己的感官所知稍有一點衝突的觀點,統統判定為是虛假的錯覺、迷信和邪見。雖然自己心的本性是光明清淨的佛,凡夫自己卻無法了知自己的本性。通達佛陀第三轉法-輪意趣的人,一般不會排斥密法的清淨觀,因為二者的見解是一致的。比較遺憾的是顯宗的主流思想基本上是二轉法-輪的空性,宣講三轉法-輪光明如來藏的論師為數不多,故而導致很多人詆毀、排斥密宗。

如果精通了作用道理,則不需要其它推理方法,也能得出萬法清淨的結論。

通過以上推理仍然不承認萬法清淨,那就可以再推薦另外一個道理——觀待道理。

3、觀待道理

(1)觀待道理的概念

所謂的觀待,就是結果好壞與否,要觀待或者依賴因的好壞。觀待道理,也即相互觀待、相互依賴的道理,具體而言,就是通過物質的因去瞭解物質的果。

作用道理是通過物質的果去推測物質的因。而觀待道理,則是通過物質的因去推知物質的果。日常生活當中,也經常會依靠這種推理。譬如大家都知道:前期工作做得好,就會有比較好的結果;只有有了正確的方法,並為之而奮鬥才會成功。

(2)抉擇萬法清淨

從觀待道理去看,清淨和不清淨的世界是果,它的因法,是眾生的心。《維摩詰經》裏面說得很清楚:心清淨的時候,外在現象自然會清淨;反之,如果心不清淨,看到的必然是不清淨的現象,這就是因和果的觀待。

當然,雖說心清淨一切清淨,心不清淨則一切都不清淨。這等於是在說,世上不存在什麼客觀的物體,一切都是主觀的現象,但這與西方哲學的唯心主義完全是兩回事。

關於心與外境的關係,從凡夫至八地菩薩之間的修行境界中也能看出——七地以下的菩薩雖然斷除了大部分煩惱障,但因為煩惱障沒有完全斷除,所知障更沒有斷除,所以看到的仍然是不清淨的現象。就現象而言,一地到七地菩薩所看到的世界,與我們現在看到的世界是一樣的;但從內在境界而言,凡夫眾生會認為世界是實有的,而菩薩卻知道世界是如幻如夢的。但到八地以後,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此時的菩薩除了通達世界的如夢如幻與空性以外,在所感知的顯像上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清淨的娑婆世界變得清淨,就像東方琉璃光佛的世界,或西方阿彌陀佛的世界一樣。

雖然八地以上的菩薩所看到的世界和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有著天翻地覆的差異,但實際上二者所見的本體都是同一個地球,並不是因為八地菩薩的修行好、心清淨,就在地球以外,重新創造了一個新的清淨的地球。二者之所見,只是一個世界的兩種不同現象而已。

一個共同的世界為什麼會有不同的兩種現象呢?學過《定解寶燈論》並能抓住其核心要領的人應該知道,其原因,就是因為兩種現象中,一個是真實的,一個不是真實的。
誰對誰錯?怎麼去辨別呢?肯定佛菩薩看到的才是真理。因為我們罪障深重,故所見範圍也很小、很狹窄;在沒有修到八地之前,菩薩們看到的也跟我們看到的一樣不清淨,只是經歷長時間的修行,心慢慢清淨,並斷除了所有的障礙、罪業以後,看到的才是清淨的,證悟境界越高,看到的越正確。

如果處處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為主導,只相信自己的感官,只承認感官所獲得的信息——地球就是我現在看到的樣子,不可能像西方極樂世界一樣清淨——就會將真實、準確的信息誤以為是錯的。有個比喻說得好:在得一種膽病的時候,會將所有白色的東西看成是黃色的,但沒有得這種病的人看到的,卻是正常的白色。兩個人看同一張白紙的時候,會看出兩個不同的顏色。雖然客觀上只有一張紙,卻因為觀看主體的不同,而產生了兩個不同的現象。其中哪一個是對的?哪一個是錯的?我們肯定會說看見白紙的是對的,把白紙看成是黃色的是錯的,因為後者患有膽病。患膽病的人經過治療,病慢慢好起來,眼睛視力也會隨之慢慢恢復,他看到的白紙也越來越白,當他的病完全康復時,他看到所有顏色,都與正常人完全一樣了。

八地以上的佛菩薩,就像沒有得膽病的健康人;而八地以下的菩薩,特別是我們凡夫,就像得了膽病的患者。從凡夫到八地之間的過程,就如同膽病患者從生病到康復之間的階段。通過這個比喻,可以非常順利地證明這個世界的本體是清淨的。

有人可能還會反駁:這怎麼可能呢?佛也說娑婆世界是不清淨的呀?我們看到的也是不清淨的,怎麼可以說這個世界是清淨的呢?

這就如同得了膽病的人與正常人的辯論一樣,其中誰是誰非,明眼人自然心知肚明。

就凡夫五種感官所捕獲的世界而言,我們今天看到的一切,可以分成正確和錯誤的兩種感知;但如果再提高一個層次,到了佛或者八地菩薩的境界時,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一切都是錯誤的,這就叫做觀待道理。

這個道理的密宗修法,就是生起次第。倘若根基非常成熟,則即使是剛剛學密的資糧道或加行道的修行人,若能認真精進修持生起次第法門,在短短的六個月當中,就能看到清淨的現象。但從顯宗的角度來說,則要修到八地以後,才能看到這些現象。但我們不能自認為自己是上等根基,那樣的人是很難得罕見的,我們這種人連中等根基是不是都成問題,想用六個月修成,恐怕更是癡心妄想了。對我們而言,逐漸引導的方法才是契合根機的,通過鍥而不捨地努力修持生起次第,或許此生能夠看到清淨的現象。

因為顯宗沒有這種修法,故而需要長劫苦修、積累資糧,等到八地之際,方能顯現出這些現象。由於密法有很多具針對性的具體修法,所以也稱為方便道。

(3)清淨的內涵與不同層次

清淨的現象是什麼樣的呢?

先舉一個例子,小乘有一種白骨觀修法,是將整個世界觀成骷髏白骨。假使觀想成功,則在入定以後,會看到世界真的是累累白骨。通過這種修法,可以控制對世間萬物的貪欲心。這是不是說明世界的本體就是白骨呢?當然不是,這只是臨時性的一種現象,經過長時間的鍛煉,讓內心出現這種幻覺,以便利用這種幻覺控制煩惱,如同以毒攻毒的道理一樣。

八地菩薩看到一切都是清淨的,那佛的境界是什麼樣的呢?在佛的境界當中,不存在凡夫概念中的清淨和不清淨。所謂的清淨,也只是一種臨時性的相對清淨,不是真正的清淨,這種清淨在佛的境界中也會被推翻。因為清淨和不清淨這兩個名相,是我們凡夫發明的。凡夫的語言能夠表達的所有東西,都屬於凡夫感官所感知的範圍,而佛的境界已經超越了凡夫的分別,雖然可以用光明、如來藏、空性、常住不滅等等來表達,但這種光明,並非凡夫所能看到或想像到的光明。以凡夫的語言,永遠無法真正直接地詮釋實
相的狀態。

譬如說,相對於我們這個世界而言,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清淨的,但它也不是真正最終的清淨,因為它也是無常的有為法,也是有東南西北上下等各種分別的。

但我們仍然可以說,光明如來藏是清淨的。因為它不是不清淨的;如來藏是常住的,因為它不是無常的;還可以說如來藏是實有的,是存在的,因為它不是不存在的。但實際上在佛的境界裏,不要說我們現在的各種觀念,連八地菩薩所看到的清淨現象也會被推翻。最終的清淨,只能是佛的光明境界。

證悟空性、大圓滿,或者證悟禪宗明心見性境界的人,能夠心中有數,稍稍知道一點點光明的內涵。而沒有證悟空性的人即使天天都在說光明、空性,但實際上卻無法感知真正的光明和空性,因為凡夫的語言與五種感官,都無法接觸到光明。

有些書裏講過,越是接近真理,接近一切法的本質,就越沒有語言可以描述;越是遠離物質的本質,遠離真相,就越是千言萬語也描繪不盡。

當年達摩祖師準備回去之前,曾召集各位弟子,讓他們一一講述自己的境界,但每個講述者的內容都沒有得到他的印可。他的回答,無非是“你只得到一點點皮毛”、“你只得到一點點血肉”而已,只有一個弟子在達摩祖師的前面一句話都不說,佇立良久,達摩祖師卻宣稱:“你得到了我的骨髓”。當然,如果什麼都不說,是不是就一定證悟了
呢?當然不一定,但像達摩祖師這樣的聖者,卻知道弟子無言以對背後的境界,所以才會予以認可。

雖然八地菩薩的境界與修生起次第的境界不是最終的光明,但通過這些修法,卻可以斷除我們現在的不清淨觀念。即通過類似以毒攻毒的方法,首先把我們不清淨的觀念斷掉,之後就與現證如來藏僅一步之遙了。

譬如說,佛經中講,極樂世界的地面,不像我們現在所在的地球,不是由堅硬的泥沙石頭構成的,而是由富有彈性的藍寶石鑲成的,就像沙發一樣,踩下去的時候柔軟而有彈性。果真像沙發一樣有彈性的藍寶石地面就是清淨,就是離本體很近嗎?當然不是。只是因為凡夫喜歡這樣的東西,所以佛的刹土中會如此顯現。當最後把這些清淨的執著也否定以後,才能浮現出真實的如來藏光明境界。

4、證成道理

(1)概念

“證成道理”也稱為“證成因”。因明中有一個部分,叫做因類學。其中講述了“因”的概念、分類、成立方式,以及準確的“因”與不準確的“因”的界定等等。此外,中觀裏面也講了很多推理方法。無論是中觀還是因明的推理方式,都叫做“證成因”。

從廣義的角度來說,前三個道理也可以包含在證成因當中,所以證成因包含了所有的道理和證據。除了前三種因以外,並沒有單獨的證成因。但此處還是把證成因單獨劃分開來,獨立作為一個道理,因為證成因與前三個道理在表達、描述與抉擇方法上,還是有所區別:前三種道理講得比較簡略,而證成因卻是通過全方位的抉擇,從而得出結論的,故而講得比較廣。

大家要明白,如果通過前三種道理,就已經能通達“一切現象都是佛的壇城”,則證成因就可有可無了;但在聽聞前三個道理之後,仍然雲裏霧裏、不知所以,固守不清淨的“防線”不放, 那就需要“證成因”的進一步論證。因為從無始以來到現在,這個觀點在我們心裏已經根深蒂固了。我們一直認為,只有這個觀點,才是唯一準確的真理,所以想猛然放下這種觀點,還是不太容易。對於根機不太成熟的人來說,證成因就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要廣講證成因,則需要學因類學,故此處只能籠統地稍作分析。簡單地說,佛教證成因的推理方式與西方哲學的推理方式有點相似,但其深度與精確度卻有著天淵之別。

所謂的因明或邏輯,也是針對某種群體的人或眾生而言的,在特定範圍內是正確的,所以也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雖然因明的推理方法有時也會出一些紕漏,但這些紕漏都出自於我們感官的漏洞。

什麼叫做感官的漏洞?譬如說,一般人都認為,燃燒的火溫度很高,其灼熱程度足以傷人。對普通人來說,這個結論並沒有錯,但對個別眾生而言,火的溫度不但不高,而且很舒適。對這種眾生來說,前面的結論就不成立。這就是來自於感官的漏洞。

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與我們的感官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人類的眼睛不是現在的這樣,那我們看到的世界也不會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模樣。人類的感官與世界是相互觀待的,當感官結構有所變化的時候,外面的現象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佛教經論中經常會舉一個例子:患某種膽病的時候,雖然外面的物體沒有改變,但患者卻會把原本白色的物體看成是黃色;另外一種病,又會讓患者把白色的東西看成藍色。雖然這些變化都不是在外在事物本身上真實發生的,但因為觀察者內在因素的改變,從而導致了這些所謂的變化。

四禪八定修法中也講,通過禪定的力量,可以改變修行人的眼根,也即讓修行人的眼根提升到色界天人的級別。在那個時候,修行人的眼睛就像顯微鏡一樣,平時看不見的細微物質能看得明明白白;耳根也像加了功率強大的助聽器,平時聽不見的聲音,也能聽得一清二楚。

再例如:七地以下的菩薩,或是普通眾生所能看到的,就是目前這個世界的現象;而地獄、餓鬼道的眾生看到的世界,就更不清淨;到了天道的時候,雖然天人們不是成就者,也沒有證悟,但因為天人的業障比較輕,所以他們看到的水不是水,而是甘露;山河大地也不是由粗糙、堅硬的泥土、石頭組成,而是金銀珠寶構成的。

這些改變都源於心的變化——我們欲界眾生的內心始終動盪不安,所以我們的世界也是最粗糙的;而色界眾生的心相對來說比較平靜安詳,所以他們的世界也比較細微;所謂的“細微”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雖然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但卻實實在在地存在著。就像不可見光、暗物質、電磁波等等一樣。

至於無色界眾生的心,就更是極度平靜到偏於寂靜、寂止的一邊了,所以在無色界沒有任何物質——不但沒有欲界的粗大物質,也沒有色界的細微物質。

物質有粗細之別,眾生的身體也有粗細之分。粗細的根源,都是心的差別。

《俱舍論》中講到,五蘊當中的色蘊,是由顯色和形色,也即紅、黃、白、綠等顏色和方、圓、長、短等形狀組成的。除了形狀與顏色以外,沒有其他單獨的物質。而現代科學已經證實,紅、黃、白、綠等顏色實際上並不存在。我們看到的顏色,是根據物質反射出來的可見光波段的長短而定的。在可見光通過我們的眼睛,將信息傳輸到大腦,大腦經過分析以後,就看到這樣一個有顏色的世界。有些動物的眼睛不能辨別光波的長短,所以在他們的眼裏世界沒有顏色;而X 光照出來的人體都是骨架,也是和光的變化有關。

外在世界與眾生感官的密切關係,佛教很早以前就講得很清楚、很深入了。當感官結構發生改變的時候,外面的世界也會有所變化。

為什麼米拉日巴之類的修行人可以穿越牆體?為什麼成就的高僧大德可以在石頭上留下腳印、手印等等,都是因為這個原因。

在世俗諦的狹窄範圍中,我們的五種感官是具有權威的——它說有就是有,它說沒有就是沒有。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的邏輯始終徘徊在這個非常狹窄的範圍內,我們既不需要、也不可能沖出這個範圍。但只要跳出感官的苑囿,我們就能感知到很多感官接觸不到的東西。

釋迦牟尼佛在顯宗的《三摩地王經》中雲:“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諸根是量,聖道複益誰?”不單眼、耳、鼻、舌、身是不準確的,而且包括意識也是不準確的。實際上,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所感覺到的一切外界,都是不存在的,都是我們自己創建,而不是真實存在的。可凡夫卻始終執著於這些虛幻不實的東西,並為之患得患失、喜悲不定。在這一點上,現代科學對初學者瞭解佛教的幫助很大。通過科學與佛教兩個不同的渠道,最終得出的很多結論是不謀而合的。雖然沒有科學的證明,佛教仍然有一整套的推導方式。而佛教本身,也遠遠超越了現代科學、哲學等一切世間學問,但利用科學的發展,能使更多的人接受佛教。

(2)證成因的推理方法

那麼,因明的推理方法是怎樣的呢?簡單地說,假如我們看到遠處在冒煙,但還沒有看到冒煙的地方到底有沒有火,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由冒煙的現象推導出火的存在。

當然,如果已經親眼看到火的存在,那就不需要推理;如果沒有看見某個地方在冒煙,就沒有辦法推理,因為沒有證據。

如何推理呢?比如說,“凡是冒煙的地方一定有火,遠處的山上在冒煙”。其中“有火”這個觀點叫做“立宗”;“冒煙”是證據,也叫做“因”;凡是冒煙的地方一定有火的存在,這叫“同品周遍”。凡是沒有火的地方絕對不會冒煙,這叫“異品周遍”。如果它們都成立的話,可以判斷出最終的結論“遠處的山上有火”。這個跟形式邏輯間接推理的基本形式——大前提﹑小前提﹑結論三部分比較接近。比如:“一切金屬都能導電,銅是金屬,所以銅能導電。”

下面進一步再看,這個理由存不存在或成不成立呢?首先要看是不是遠處有冒煙。如果沒有冒煙,就是證據或因不成立。因明也講過,夏天有種藍色的花,從遠處看起來,很像是在冒煙,但實際上並不是煙;還有,在有霧的地方,看起來也比較像冒煙,但這也不是冒煙;另外,在一些大螞蟻窩的上方,也有類似煙塵的現象,那是螞蟻排放出來的氣體,但它也不是煙。

一定要看清楚,自己究竟搞錯沒有。如果不是煙,而是霧氣、花或者螞蟻窩裏排放出來的氣體,就是因不成立。

如果因成立了——的確是在冒煙。就需要再考慮“同品周遍”和“異品周遍”的問題。

簡單地說,“同品周遍”在這裏的意思,就是:“凡是冒煙的地方,一定會有火的存在。”事實是不是這樣呢?這就需要我們去觀察:我們有沒有看到過這種情況,“有些冒煙的地方並沒有火”。如果我們聽到過,或者是看到過“雖然冒煙,但煙卻不是來自於火,而是來自於其它東西,冒煙也不一定有火的存在”的情況,則“同品周遍”不成立。如果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冒煙沒有火的情況,則可以得出“同品周遍”成立的結論。

“異品周遍”則是反過來推導:“凡是不存在火的地方,肯定不會冒煙”。如果我們發現,沒有火的地方也會冒煙,那這個推理就失敗了;但如果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或者一致公認“凡是沒有火存在的地方,絕不可能冒煙”,那這個觀點就已經成立了。

推理的方法還有很多種,有興趣者可以自己學習因類學。我個人覺得,因明推理的精確度,與西方的邏輯學相比,還是要高出不止一籌的。雖然也存在著感官的漏洞,因為有沒有冒煙等等還是要由我們的感官去決定、證實。但在相對的情況下,因明的推理還是經得起推敲的。

(3)證成因推證萬法即佛的壇城

“凡是佛的境界中所看見的一切顯現都是正確的,這個世界在佛的境界中是清淨的顯現”。這叫做根本因,最根本的證據。這個因的同異品周遍都是成立的。第一,沒有人能否定佛的境界中所看見的一切顯現都是正確的,並且能提供有力的證據證明佛的境界中所看見的一切顯現都是正確的,所以同異品周遍都成立了;第二,《維摩詰經》等顯宗的經裏很清楚地說:這個世界在佛的境界中是清淨的,所以,因也成立了。

我們要通過這種推理方法得出“世界的真正面目是清淨的佛的壇城”的論點。對大多數初學者來說,最好的工具就是因明。若不懂得因明的思維方式,更不進一步思維,證悟空性就是一紙空談。首先,我們要引述一個正反兩方都承認的教證,顯宗的《智相莊嚴論》雲:“恒時無生,即是如來。”從無始以來一直不生不滅的法,就是如來。這就說明,在我們的境界中,沒有佛的存在,因為我們所知遇的現象都是有生有滅的,包括化身形象的釋迦牟尼佛在內,也是有生有滅的,所以也不是最究竟的佛。

接下來,是“諸法似如來”,我們今天看到的一切雖然有生有滅,但其本質也像如來一樣不生不滅。“恒時無生,即是如來。”認為僅僅是空性,是自空中觀,也即第二轉法-輪般若波羅蜜多的觀點。這也是自空中觀最大的漏洞或缺陷。

因為倘若承認佛陀有生有滅,則屬於三苦當中的行苦,萬般無奈之際,自空中觀就必須承認佛還沒有遠離痛苦。所以,在沒有涉及如來藏的情況下,為了證明佛陀已經超離了痛苦,所以大乘佛法不承認佛陀有生滅。

但另一方面,大乘顯宗又承認:凡夫的心,是不清淨的阿賴耶識;通過修行最後可以轉化為佛的智慧(這是一般顯宗比較主流的一個觀點)。就會有人提出疑問:“永恆的東西永遠無法轉變,也沒有必要轉變;只要能夠轉變的東西,都是無常的法。這樣一來,佛的智慧也是生生滅滅的無常之法了!”

因為缺乏了如來藏的觀點,為了自圓其說,某些論師不得已,只好選擇承認“佛陀沒有智慧”的結論——認為通過修行,輪回的一切現象會慢慢消失無蹤,最後一無所有,包括佛的智慧都不存在。

如果又有人提出:假如佛陀沒有智慧,又怎麼樣度化眾生呢?

這時他們會說:佛雖然沒有智慧,但在學道期間(即尚未成佛之際),在最短三個阿僧祗劫(即無數大劫)中發菩提心,積累廣大資糧的能量是存在的,所以誰祈禱佛,就能得到佛的加持;誰的根機成熟之際,就能看到佛的現象。但這些現象只是佛的化身,並不是真正的佛。

但這些都是十分牽強的說法,假若深究其理由,是無法以理服人的。連三轉法-輪的經典都不認同這一點,密宗就更不承認了。

下面言歸正傳,繼續前面的探討:
首先我們要讓對方理解並適應這個說法:眾生即是佛。因為這是對方承認的經典裏面早就說過的。反方馬上反擊道:“我們的經典所指的,是法性、空性;而你此處說的,是現象。若說現象是清淨的,你要拿出依據來證實。”論典首先提出立宗——“一切法都是如來”,其理由,是“恒時無生,即是如來。”,“諸法似如來”。一切萬法雖然表面上有生滅,但其本體都是不生不滅的,所以是如來。同品周遍:凡是永遠無生無滅的法,是否都是如來呢?是的。這是自空中觀自己也無法反駁的。一切法當下就是不生不滅的,故而當下就是如來!此處要注意一點:如果萬法當下就是如來,那我們看到的生生滅滅之法又是什麼呢?其實,我們看到的生生滅滅的現象,是錯誤的幻覺。在生生滅滅的現象背後,隱藏著不生不滅的物質真相。誰也不能說:“因為我看見了萬法是不清淨的,所以萬法就是不清淨的”。否則應成真相有生有滅。這是與雙方共同承認的經典內容相背離的,這樣對方也不得不承認我們的觀點。

簡言之,第一步,要證實“一切現象都是佛”;第二部,要證明“因為看到萬法有生有滅,故而推斷萬法不清淨”的想法是錯誤的。承認了這兩個觀點,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等到下面我們講“一切法都是清淨的”時候,對方就無力反駁了。

大家務必要搞清楚一個定位:這裏所說的“對方”,千萬不要理解為真的有一個外在的辯論雙方存在,而我們自己是毫不相干的旁觀者。其實我們既不需要也不是在和別人或別的宗派辯論,而是在和我們自己心裏潛藏的念頭辯論。不清淨的觀點就是我們自己觀點的代表,難道我們不是這麼認為的嗎?!即使我們現在承認一切萬法都是佛的壇城,那也是以前學過一點密宗知識得來的,並不可能先天就有。所有凡夫的觀點,就是認為一切現象都是不清淨的,不可能背後還有第二個清淨的本質。

我們要好好想想,不要稀裏糊塗地以為是別人錯了,自己是正確的。任何一個修行人,都要敢於無情地撕下自己佯裝智者的面具!

中觀的訣竅也在於此,任何一個辯論者,都不是要著力推翻小乘佛教一切有部、經部,或者大乘唯識宗與中觀自續派的觀點。其實,從外道到中觀自續派之間形形色色的觀點,都是我們自己內心演化出來的千奇百怪的念頭中較為典型的部分。表面上對他宗的批駁,實際上是對自心無明的宣判。

(4)直接和間接證明所針對的不同人群

接著反方又說:證成現象即佛的壇城實在難以理解。

回答:針對兩種根機的人,論典採用了直接和間接兩種證明方式。

哪兩種人呢?一種是對自己現在看到的世界或現象有非常嚴重的執著。他們認為,主觀與客觀之間沒有什麼關係,主觀根本無法改變客觀存在的東西。

在我們沒有學佛,沒有學因明、中觀,更沒有學第三轉法-輪或者密宗的深奧理論之前,雖然在大學裏學過一點點物理,但卻是浮光掠影般的表面內容,從來沒有專門下大功夫地學過量子力學、相對論這樣比較先進的現代物理,而只是知道一些簡單的公式,根本不能解決實質性的問題。所以我們也屬於頑固派,一聽到有人說“一切現象是佛的刹土”等等,就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再嚴重一點,甚至會說 “這個人的精神出了毛病”等等。

他們認為,世界只能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地球永遠是一個球形的天體,而宇宙也是天文望遠鏡看到的模樣。從來不認為這個世界還有其他的形式。

對於這種頑固派,就需要間接地證明:首先講一個道理,再講另外一個道理,這樣慢慢說服對方,最後才甩出“一切萬法是佛的現象”的結論。

第二種人,是有一定的唯識和中觀等顯宗基礎的人。雖然不知道一切都是佛的顯現,但他們對世界的認識有一些悟性,至少知道世界是可以改變的。他們也承認,人類感官所接觸的世界,不一定是千真萬確、唯一真實的。因為他們自己也很清楚地知道,當觀察者的感官結構有所改變的時候,外面的景象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所以他們不是那麼頑梗不化。

這種人雖然還沒有接觸過密法,也不一定接觸過《維摩詰經》、《大涅槃經》、《解深密經》、《楞伽經》以及《大方廣佛華嚴經》等第三轉法-輪中非常著名的經典和其中所講的深奧道理。 但他們有一些這方面的知識。不管這些知識來自於物理也好,或者來自于顯宗唯識宗或者中觀的經典也好,畢竟接觸過一部分比較大眾化的顯宗經典,基本上也知道眼耳鼻舌身的結論是不準確的,世界是千變萬化、瞬息無常的,下一刹那的世界發生各種變化的可能性都存在。也知道“哪怕我現在看到的現象的確是這樣,但如果
說世界的本質就是這樣,我認為是說不過去的”。對於這種人,我們就可以直接斷言:“一切萬法都是佛的壇城”。

(5)直接證明
直接證明的公案說:有幾個人來到恒河邊聊天、探討。其中一個人說道:在地獄眾生看來,我們現在看到的恒河,是由鐵汁、銅汁組成的;而在餓鬼道眾生看來,又是血、膿等肮髒的液體……這時,有幾個餓鬼道的眾生也來到河邊探討。一個餓鬼說:雖然在人的眼裏,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條血膿之河,是由水組成的,但我仍然認為,河流組成物
的本質不是水,而應該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血和膿。另外一個餓鬼說:我持相反觀點,我認為,我們現在看到的膿血是一種業力顯現,是不正確的,河流的本質,應該是人看到的樣子。這時,旁邊又有一個比較有知見,可以用證成因來推理的餓鬼道眾生開口了,他說:實際上,我們今天看到的這條河流,它的本質就是水,因為在人類將
善根功德回向給我們的時候,我們也能夠看到是水2。

2 密法中有煙佈施與水佈施等修法。通過念誦佈施儀軌,併發心回向,就能讓餓鬼
道的眾生獲得真正的水和食物等等。

同品周遍:如果人類回向給我們的時候,我們能看到它是水,那它的本質一定是水。因為之前我們的業力太重,致使自己看不見它本質是水,修行比較好的人通過禪定與菩提心的回向,使我們業力減輕之後,我們才能稍稍看到一點河水的本性。

這個理由是成立的。餓鬼道的眾生看不到水,是因為他的業力。相對來說,人類的業障要淺一點,所以人類之所見也比餓鬼道的眾生看到的要高一個層次,與物質的本性稍微接近一點。

打個比方,假如有人說,天空是藍色的。雖然在空氣污染嚴重的地方平時看不到藍色的天空,但在天氣比較好的時候,還是可以看到天空的是藍色,只是因為時常有烏雲遮蔽了天空,所以看不見澄明碧藍的天空,但誰也不會否認天空是藍色的。

同樣在河邊,不同境界的人之間,也可以有這樣的對話。

凡夫:密宗認為,水的本體不是水,而是甘露3。
3 甘露:就是天人喝的水,比人間最美味的高檔飲料還要高很多倍檔次的一種液體。

但我不這麼認為,因為我現在看到河裏流的就是水,所以水才是它的本體。另外一個人反駁道:河水的本體不是水,而是甘露,不僅密宗認為它是甘露,而且八地菩薩看到的也是甘露。甘露的結論才是準確的,我們現在看到的不準確。此時,旁邊的第三者利用證成因來判斷了二人的對錯。他說:我的立宗是,這條河水的本質是甘露。

雖然從我們五種感官的角度去看,河水永遠是水,不是甘露。但密宗修行人在成就本尊悉地,得到佛菩薩加持的時候,就能看到清淨的顯現——甘露。在沒有成就的時候,因為業障深重,所以他看到的是河水;業障適當減少以後,就能看到甘露。如果這條河的本體不是甘露,那他即使成就了,也不可能看到甘露。

同品周遍:因為,修本尊法或其他法門成就的時候,所看到的水是甘露;從顯宗的角度來說,在八地菩薩的境界中,我們看到的水在他們看來就是甘露,所以甘露是它的本體。任何人都會承認,沒有業障的時候,或證悟之後的所見是真實的;有業障之際的所見是不真實的。如果證悟以後所看到的,竟然比沒有證悟時候所看到的還不準確,越證悟越顛倒,那是說不過去的。總而言之,相對下層眾生來說,上層眾生的境界更為準確,但除了佛的境界以外,其他所有的顯現都不是絕對準確的,只有佛的境界才是真正絕對準確的。這就足以證明,任何物體都有不同的顯現,這不僅是大乘顯宗和密宗公認的,而且也是小乘佛教的觀點。

譬如,小乘佛教經典中有這樣的記載:目犍連的母親墮地獄的時候,目犍連通過神通和佛的加持,把她從地獄裏面救了出來。但當她來到人間以後,卻看到恒河的水仍然是她在地獄裏面看到的景象,雖然她已經脫離了地獄,但她的業力仍然會呈現出地獄的顯現,即使救出來了也沒有用。

其他小乘經典中也記載:一位聖者到餓鬼道去救度眾生,他舉步進入一座無量宮殿,發現裏面有一位美女餓鬼,其椅子的四條腿上拴著四個餓鬼。美女餓鬼供養尊者一些食品,並且再三囑咐:“如果這些餓鬼向您要食物,你千萬不要給它們!”說完她就出去了。之後,四個餓鬼果然向他討要食物。尊者順手給了一個餓鬼一點食物,沒想到食品卻變成糠秕,當給另一個餓鬼的時候,食物變成了鐵錘,尊者接著拋給剩下的兩個餓鬼,食品到了它們的手中,分別變成了她自己的肉與膿血。

聖者手裏的食品,卻在餓鬼眾生的手裏變成了另外的東西,這都是業力的顯現。

顯密公認的《維摩詰經》中講得很清楚,八地及八地以上的菩薩看到的,都是清淨的顯現。

如果物質的本體不是清淨的,那不是成了八地菩薩看到的都不是物質的本性,而是一種幻覺了?!這顯然是不成立的。

釋迦牟尼佛在顯密經典中,描述了各種各樣的世界。顯宗《俱舍論》所講的宇宙結構,與密宗《時輪金剛》所講的宇宙世界截然不同。都是佛宣說的,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時輪金剛釋》中講得很清楚:其原因有兩個,一、從勝義諦的角度來說,無論《時輪金剛》裏面講的宇宙,還是《俱舍論》裏面講的宇宙,都是不成立的;二、從世俗諦的角度來說,兩個世界本來就是心的顯現,隨時有可能發生改變——有些眾生在某個時間和空間中,有可能看到的世界像《俱舍論》裏面所講的一樣;而另外一些眾生在另外特定的時間空間中,又有可能看到的是《時輪金剛》裏面講的樣子。為了讓眾生斷除對宇宙世界的執著,所以佛陀才隨順當時的學者和外道,宣講了不同的世界。佛的真正用意,是讓我們覺悟——看清世界的本質而不是現象,“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才是佛陀的宗旨,其他無關緊要的東西根本不需要爭論。

大家要清楚,《時輪金剛釋》是著於一千多年前的文獻,那時候的天文學沒有如今這麼發達,那時候也沒有人對世界觀的不同提出質疑,所以這種說法不是臨陣磨槍的敷衍,而是佛陀有意而為之的。大家都認為,地球是一個球形的物體。對目前在地球上生存的60 多億人來說,這樣的宇宙觀是準確的。如果誰敢說地球是其他的形狀,立刻會有人起來反對:“這是一派胡言!”不同的眾生去看同一個世界,同一個物體,其結果是不一樣的。這是佛教的重要觀點,除了佛教以外,其他無論哲學還是自然科學中的證據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沒有色盲的人看這個世界,是有顏色的;而色盲看這個世界,卻是沒有顏色的。如果60 多億人當中只有1 億人不是色盲,而另外60 多億人是色盲,則肯定會得出這個世界是沒有顏色的結論,如果有人膽敢說這個世界有顏色的話,那肯定會受到嘲笑,因為多數人的觀點與其不一致,所以極少數人的所見是不正常的。另外,人類肉眼能夠辨別的一些光和波長,其他一些動物卻不能辨別,如果人類和這些動物同時去看相同的物體,就會得出相對而言“正常”與“非正常”的結論。

一般而言,界定正常和不正常的界限,是以大多數人為依據的,若是少數人在特殊的空間與時間看到的,都叫做不正常。但這種分析方法是錯誤的。

(6)間接證明

間接證明“一切現象是佛的壇城”有兩個步驟:
第一步是說,無論外在或內在的一切顯現,都是我們的心創造出來的;
第二步,凡是心創造出來的顯現,會隨著心的變化而變化。

第一,首先我們要瞭解,一切顯現都是心的現象,是非常不穩定的。這一點不僅佛教講得非常清楚,也有邏輯推導過程。甚至包括物理學也講得很清楚——在一秒的萬分之一或者百萬分之一的刹那間,一切現象都在不斷地生生滅滅。一個粒子從誕生到最後消失的壽命短到無法確認,因為其生滅幾乎是同時的。

在宏觀概念當中,任何一個東西,都會經歷生、住、滅的過程——首先是誕生,然後存在,最後是滅亡 。但就微觀世界的次元而言,生滅卻是同時的。

在前一個粒子滅亡之際,又誕生了另外一個粒子,就這樣你生我滅、循環不止,但在每一個看似相鄰的粒子之間,卻沒有任何關係!因為同時存在的東西,不會有任何關係;而不同時存在的東西之間,也無法建立任何關係, 所以這個世界是一個沒有任何關係的共同體。

但一進入宏觀體系,到了人類感官能夠體察的次元,萬事萬物都變得有關係、有因果、有生滅、有動靜了,但我們要清楚,真正的物質本體,存在於微觀世界。

無論科學和佛教因明都知道,這些都是錯覺。錯覺由何而生呢?生於精神的層面。沒有精神的無生物——石頭、木頭等等,是不會有感受的。很多科學家雖然知道世界刹那生滅的實相,但他們不會往這個方向考慮,因為他們希望這個世界一直存在發展下去,似乎這樣他們才有根植於其間的實在感,這就是令凡夫始終甩不掉的實執不斷衍生的溫
床。而佛教卻讓這些堅實的基礎化為了泡影,明確地告訴我們,我們的精神出了問題,我們生存的世界,完全是虛幻的。

但為什麼很多人已經知道世界的虛幻實質,卻還要去貪著、執著、追求呢?這是因為我們還沒有證悟,只是理論上知道,或即便是證悟了,但修行還不到位。無論如何,有了證悟的感受以後,在處理問題的時候,肯定會比完全不懂的人要高明許多。大家都知道,物質有兩個層面,實在與現象,也即佛教所講的勝義諦與世俗諦。羅素在《哲學問題》的第一章中,就論述了“現象與實在”。雖然沒有佛教中觀講得那麼深刻,但從這兩個詞的意義上去理解世界應該是恰當的。

凡夫永遠無法看到物質的實在。譬如說,相對於凡夫而言,運動是物質的本體或實在,這是物質比較真實的一面。但因為物質運動的速度實在是太快——從物理的角度講,電子圍繞電子核運動的速度每秒鐘可以達到600 英里左右,這是我們的肉眼根本無法洞察的;從佛教的角度來說,任何物質都不斷地生生滅滅,不是先有生後有滅,而是生滅幾乎同時。因為生滅速度如此之快,所以常人的肉眼根本無法觸及。在普通人看來,大多數物質不是運動的,而是靜止的。

正因為如此,所以人們會認為靜止才是物質的本質。我們還認為,太陽從東山上一出來,我們就能真正看到當下的太陽。

但天文學常識告訴我們,這只是八分鐘之前的太陽,因為陽光從太陽發射出來到達我們的眼球壁時,需要八分鐘的時間。我們在任何時候看到的太陽,其實已經不存在了,因為那是八分鐘之前的景象。同樣,我們看到的很多星星,甚至有可能是幾十萬光年或者幾百萬光年之外的東西,換句話說,我們當下所見,已經是幾百萬年或者幾十萬年之前的情景,現在早已不復存在了。其實,哪怕距離再近,中間也不可能是零距離。只要物體的圖像傳送需要一點點時間,那在眼睛看到的時候,物體本身就已經不存在了。

以此類推,不僅眼睛的視覺有錯覺,包括耳、鼻、舌、身的感覺都是有錯誤的。超出一定範圍,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會漏洞百出。在一些重大問題上,我們的五官沒有任何說服力。

只是因為我們很愚昧,從來都沒有觀察過,一直盲目地相信自己的五種感官所提供的信息。實際上這些都是經不起任何考驗與推敲的觀點,輕而易舉就可以被推翻。

儘管世界本身如此虛幻,但對我們來說,卻非常實在。誰也不敢說,因為一切都是心的現象,像做夢一樣,所以我從樓上跳下去都無所謂。從凡夫的視角而言,痛苦真實鮮活、實實在在。因為我們的阿賴耶識上的習氣已經根深蒂固,在沒有超越的時候,還是要客觀一點,要謹慎因果取捨。

當越過這個範圍,即使從樓上跳下去也沒有問題,怎麼樣都不受外在影響以後,就可以真正無所謂了。

第二,凡是心的現象,就隨時可以改變,不是物質本體上的變化,而是因精神上的變化而導致的外在變化。雖然是一種物體,但不同感官結構的人或其他異類生命看到的,卻是全然不同的。當感官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外在世界也一定會有很大的變化。這一觀點雖然在某些哲學與科學論著中稍有提及,但卻遠遠不及佛教中講得這麼深刻
而有理有據。這是佛陀的重大發現,但卻不是佛陀創造的。佛教從來不認為世界是由某個創世主創造的,而是認為,每個眾生的世界,都是由他自己創造的。

我們這個世界是非常靠不住的,因為它跟我們內在阿賴耶識上的種子有關係,種子隨時都有可能在根本上發生動搖,以致引起外在世界的巨大變化。精神上出了一些問題的時候,雖然眼根完好無損,但也會出現一些幻覺。只要身體一換,世界就會變成另外一番模樣。甚至無需換一個肉體,哪怕在一生當中,通過修行,也能隨心所欲地讓世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果物質是外在的東西,肯定不會有什麼變化的。但因為它是內心的現象,所以隨時都會改變的。比如說,雖然我們現在是人,到河邊一看,看到的都是水,但再過十多年以後,我們再來看這條河,有可能看到的不再是水,而是血、膿、鐵汁、銅汁或者甘露了。

欲界、色界、無色界眾生的環境 、身體也是越來越細微,這也與他們內心的平靜程度、禪定深度有著密切的關係。

世俗諦也分正世俗諦和倒世俗諦,譬如說,正常人看白紙是白色的,就是正世俗諦;膽病患者將其看成黃色的紙,就是倒世俗諦。

但正和倒也只能存在於一個非常狹窄的範圍當中,還沒有到佛的境界之前,所有的勝義諦、世俗諦,清淨、不清淨都是相對的、不準確的。就像前面那個有智慧的餓鬼說的一樣,我們今天看到的,的確是不清淨的世界,但它實際上應該像八地菩薩、九地菩薩、十地菩薩所看到的一樣清淨。因為不但密法認為一切都是清淨的現象,而且修行人修
到一定層次的時候,也能親身 體會到一切都是清淨的現象。因為我們有業障,所以看不到物質的本體。

凡夫所見的真實與八地菩薩相比,凡夫的真實就成了現象,而菩薩看到的才是實在。以此類推,上地菩薩之所見,也優於下地菩薩之所見,而菩薩之勝義諦與佛的境界相比,則又成了世俗諦,唯有佛看到的,才是唯一的真實。

在十地菩薩階段,都還有細微的勝義諦和世俗諦的分別。最後達到佛的境界時,就沒有什麼顯現和實在的區別了,因為佛所證悟的境界沒有任何顯現,一切都是真實的本質。它有很多名字——佛性、如來藏、光明、空性、明空無別、心的本性、佛的壇城。

在佛的境界中,無論勝義諦和世俗諦、清淨和不清淨,所有一切的概念,都將徹底瓦解。

(7)三種證悟途徑

要證實一切現象是佛的壇城,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是證悟大圓滿、大手印的如來法身境界,也即禪宗的明心見性、頓悟。那時候不需要邏輯推理,直接就可以體悟到壇城的真正境界。

另外一種方法,是密法的氣脈明點修法。雖然外道也有氣脈明點的修法,但他們的修法不是用來證悟空性的,而且他們的氣脈明點修法也不能證悟心的本性,跟解脫沒有任何關係。

密法的氣脈明點修法,既不是用理論推導,也不是像大圓滿這樣直接認識心的本性,而是通過一種特殊方法,最終達到這個境界。

第三個方法,是邏輯推理。這對我們來說比較適合,因為其他兩個方法相對而言要求較高。

我們認為世界不清淨的觀點,來自於兩個方面:
第一,是與生俱來地相信我們的五官;
第二,因為顯宗經常講一切法都是痛苦的、無常的,所以很多學過一些顯宗經典的人,會認為世界是不清淨的。

如果認為,只要有好一點的日子過,下一世不墮地獄等三惡道就足矣,此外別無所求,那就不需要這些觀點,也可以不學這個法,但如果不安於現狀,不想與解脫失之交臂,就一定要學這個法,從而推翻自己對世界的錯誤認知。

在邏輯推理的時候,藏傳佛教界比較強調辯論。辯論的任何一方,都必須講道理,如果都理屈詞窮了,還不願服輸,固守自己的觀點——符合自己的想法才接受;只要不符合自己的想法,就概不接受,大家就不屑與其辯論了,因為給這種固執偏見的人講教證理證,是沒有用的。

所以,學點因明和中觀還是很有用。因明表面上看似與修行沒有太大關係,但通過這些推理方法,可以加深對空性、佛的壇城、清淨等觀念的理解與信念。

通過學習,可以推翻很多我們自己不正確的觀點;再有機會,也可以讓其他人明白自己的想法是錯的。

邏輯有強弱之分——在世俗範圍中,世間的普通邏輯還是比較權威、有說服力的,但與八地以上菩薩的見解相比,就顯得不堪一擊了。佛教因明已經遠遠超過了西方哲學,是真正的超級辯證法,西方哲學只是因明的一部分,而且存在著有些漏洞。

某些佛教徒喜歡說,實修很重要,邏輯沒有必要去學,因為很浪費時間。

實修當然很重要,但怎麼樣去實修,也是很重要的問題。所謂修行,就是創立一個新的觀點,然後去串習。我們原來的觀點沒有什麼可以修的,只會越修越麻煩,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一直在修這些觀點,現在卻淪落到這個地步,可見這是一條死胡同。那怎麼樣去創建、樹立新的觀點呢?對大多數人來說,就是要通過因明、中觀的邏輯推理來建立。當然,在沒有證悟的時候,永遠不可能僅用理論,就徹底推翻自己原有的觀點。即便從佛經上瞭解到空性與光明,但仍然體會不到佛的境界。很多深奧的東西,都是說說而已。只有成佛以後,所有聞思修、貪嗔癡等清淨與不清淨的習氣都一併消失,融入到如來藏的光明當中,才能真正體悟到前所未有的境界。

關於世界的本性,雖然有很多說法,但《寶性論》中:“地依于水住,水複依於風,風依於虛空,空不依地等”一偈,才是真正說明問題的:大地是依靠水存在的,然後水是依靠風4,風又存在於空中,而虛空卻不依靠地等任何一者。

4 這是佛法特有的世界觀。

這個比喻真正要告訴我們的,是我們的五蘊依靠煩惱——世界是煩惱創造的,因為有了煩惱,才會造業,從而形成世界;煩惱依靠我們的顛倒作意——常、樂、我、淨等等;而這些顛倒作意來自於什麼呢?來自于心的本性,心的本性來自於什麼呢?心的本性不來自於任何東西,心的本性沒有任何來源,自來就是光明、空性。光明如來藏遠離一切邊際、戲論,所以它不依靠什麼。

《寶性論》等很多第三轉法-輪的經典都講:煩惱即是智慧,煩惱永遠都沒有離開過佛的智慧。這是顯密完全一致的觀點。

要想證悟,就是要突破煩惱、顛倒作意等不清淨的念頭,之後進入心的本性光明之中。只要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就已經解開了諸多顯密難題,領會了第二轉和第三轉法-輪的所有精華,若能證悟其意,並通過修行長期串習,觀點就越來越清楚,越來越堅定,這叫做正知正見。

密宗上層的大圓滿,稱之為自然本智;下層的大圓滿,叫做菩提心。之所以稱之為“自然”,是因為它不是修出來的,而是本身就存在的,沒有經過任何改造與創建,所以叫做自然。之所以叫做“本智”,因為它是一切物質、一切現象的本體智慧,它不是像虛空一樣一無所有的東西,從空性的角度來講,當然像虛空一樣,但它不是什麼也沒有,它有智慧,所以叫做自然本智。

為什麼要用那麼多的名詞呢?創造每一個名詞都有它的必要性。證悟要達到的,是一個境界,但是有各種各樣能達到這個境界的方法,故而用了很多的名詞。

(8)鑒定證悟的境界

但為了鑒定證悟境界,而向上師回報自己的體會時,就必須用專用術語以外的字眼來形容。藏傳密宗的大圓滿都是這樣,上師傳法以後,弟子自己去修。

當至少自認為有一點境界的時候,就回去給上師彙報,講修證的感覺,請上師鑒定自己是不是真正證悟了。在講述過程中,不用密法專用術語——光明、空性、離戲等等,因為書上早就這樣說了,鸚鵡學舌無法證實自己的內證。

以前我們喇榮五明佛學院每過一段時間,就要每個人單獨到法!--王如意寶的家裏去接受這種考試。在依止法!--王二十多年期間,我有幸經歷過三次這樣的考試。

那時候,法!--王如意寶在課堂上也專門講過,不許用一大堆的中觀、密宗專用名詞來搪塞,這不能說明任何問題,根本無法鑒定其觀點是否準確。

(9)析疑

甲,六道眾生同時看一個物質的時候,有不同的現象,那其中有沒有一個共同的現象呢?

在麥彭仁波切的《定解寶燈論》第六品中講得非常清楚:首先我們要尋找一個共同的現象。什麼叫做共同現象呢?譬如說,從不同眾生看來,一條河是不同的現象。有人說,共同的現象是潮濕、液體。有人認為,共同的現象就是一個顯現,它不偏于甘露、水、膿血等任何一方的一個總體現象。其實這些都是不成立的。

關於六道眾生有沒有一個共同現象的問題,歷來是中觀與唯識,密宗與顯宗之間討論得十分激烈的焦點,並由此延伸出了很多的辯論主題。《入中論》中有一句話就是針對此問題而言的。

辯論的最終結論,得出兩個成立共同現象的條件:
第一個是不加觀察的前提下是相對而成立的,因為一旦進一步再觀察下去,任何東西都找不到。譬如說,對人類來說,河的共同現象就是水;但對地獄眾生而言,因為業障的驅使,所以他們會把水看成銅鐵汁;而天人的業障相對來說比較清淨,所以他們會把水看成甘露。
第二個是永久的共同現象,簡單而言,就是如來藏光明。因為無論是水、甘露還是膿血,一切現象的出發點,都是如來藏光明。

換言之,共同現象有兩種:一個是相對的共同現象,一個是絕對的共同現象。

對各界眾生而言,有相對的共同現象——甘露、水、膿血、鐵汁等等。對八地以上的菩薩而言,他們的共同現象是佛的壇城。而最終、最究竟的共同現象,就是佛的境界——如來藏、光明、空性。

這些共同現象,與我們的修行密切相關。掌握了如來藏光明空性,實際上就掌控了一切。 外面各種各樣的現象和問題,都根本無需操心。麥彭仁波切講過,這是大乘佛法非常重要的一個竅訣。釋迦牟尼佛在顯宗經典當中也多次提及。

雖然現象不只一個,但世界卻只有一個本體。如果佛看到的清淨世界與不清淨的世界之間沒有任何關係,都是各自獨立存在的,沒有一個共同的現象,本質上就有這麼多的世界,就證明世界的本質是不清淨的。如果世界的本質並非清淨,只是我們強迫自己如此觀想,繼而得到相應的幻覺,那樣的修行是不會得到解脫的。幻覺本身就是無明的產物,無明的產物永遠不能讓人解脫。

通過以上分析,就可以充分證明,原來世界是我們的心的一種反射,而不是真實存在的東西,世界是以我們的心來決定,而不是由造物主等等來決定,也不是無因無緣,毫無次序與規律的。當心發生變化時,世界就有變化。

如果沒有一個共同現象,六道眾生的六個獨立世界之間沒有任何關係,就沒有辦法把他們統一起來,判定誰對誰不對。

甯瑪續部中講得非常清楚:一切現象都是佛的壇城。而藏傳佛教任何一個密宗教派都沒有否認這一點。

乙,既然一切現象都是佛的壇城,那佛的壇城是什麼?佛又是什麼呢?

作為萬法本體的佛,指的是空性和智慧,也即如來藏光明。

丙,既然佛是如來藏空性光明智慧,那我們的八識或者六識怎麼能感覺到佛的存在呢?

佛經經常用一個比喻,來形容凡夫的證悟:當人的形象在鏡子裏面出現的時候,人的形象有兩個部分,一部分來自於鏡子,另外一部分來自於人。同樣,佛的壇城有兩種,客觀上真實存在的佛的壇城,以及我們心裏顯現出來的佛的壇城。

如來藏光明永遠都存在,這與是否發菩提心,是否灌頂,是否修行沒有關係,是任何生命心中都存在的。

中陰身時出現的忿怒、寂靜本尊,不是我們觀想出來的,而是自然而然顯現出來的客觀存在,所以是真實存在的佛的壇城。

當我們觀想的時候,心裏也會顯現出佛的壇城,這個壇城屬於我們的心,只是與平時的心有所不同而已。

開悟的時候,還不是成佛,甚至連登地都不是,而只是處於凡夫階段的大乘加行道。凡夫有漏、無常的心還不能真正證悟空性光明。雖然我們認為自己證悟了,但實際上只是我們的意識變成了光明空性的心識,原來我們心裏想的,是貪嗔癡或眼耳鼻舌身感受到的不清淨現象;現在感覺到的,是心的本性光明。但這個光明還不是真正的光明,只是如來藏光明的形象在我們心裏的顯現,就像空中的月亮在湖中的倒影一樣,它的本質還是凡夫無常、有漏的意識,所以還不是真正的證悟,只是與如來藏比較接近的感受而已。

可見,如來藏可以分兩種:一種是真正的如來藏;另外一種還不是真實的如來藏,而是如來藏的形象。真正的證悟,是從一地開始,當我們的意識完全停止以後,才能感覺到真正的佛的壇城。所有清淨與不清淨的現象,都是阿賴耶識上的習氣導致的。在十地之前,都有輕重不同的習氣。一旦心裏的習氣全部斷除,也即成佛的時候,所有現象將
完全停止,包括佛的壇城也不復存在,最後剩下來的,是如來藏光明。

這種狀態既無法想像,更無法描述,但只要我們進入證悟狀態的那一刻,就能體證、理解到這種不可言說的無分別境界。

凡夫不可能在證悟的狀態中停留很長時間。如果永遠處於證悟狀態,沒有出定與入定的分別,就是佛的境界了。

丁,有人會問,既然佛陀沒有分別念,又如何度化眾生的呢?

普通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需要思前想後——該不該做,怎麼樣做,要考慮各種困難,制定可行方案,之後才能付諸實施。

而佛陀雖然沒有這些分別念,但因為佛在因地學道的多生累劫當中積累了不可思議的資糧,發了極大的心願,所以只要有緣眾生一出現,佛陀就能知道眾生的根基,之後會任運自成、自然而然地完成度化眾生的事業。

戊,是什麼產生了清淨與不清淨的現象呢?

過去印度有很多出色的魔術師,他們的魔幻技術是非常厲害的,佛經上經常有這方面的記載。但因為有些魔術是通過念咒語,或利用食物等其它東西,像化學反應一樣變化出來的,故而只要在他的魔術咒語或者技術上出現一些差錯,轉瞬之間,所有魔術幻變出來的現象,都會立即消失。同樣,不但包括我們現在所感知到的不清淨現象,甚至包括清淨的現象在內,都是習氣的反映。

己,什麼叫做習氣呢?

比如說,如果在地面的雪上撒一點有顏色的東西,當雪融化以後,顏色就會殘留在地面上。同樣,如果我們偷了東西,這個偷東西的業就會像雪上的顏料一樣,以類似能量的方式,儲存在阿賴耶識裏面。這個能量,就叫做習氣。

當所有習氣都消失了,也就成佛了。在斷除了所有痛苦,解決了生老病死的根本問題之後,就可以把自己的心路歷程告訴其它眾生,我是怎麼樣斷除煩惱,怎麼樣修行,從而獲得佛果的,希望你們也能抵達這個境界。這就是佛陀度化眾生的事業。

庚,如果我們的心的本性是佛的壇城,那我們的心是無常的,佛的壇城也是無常的嗎?

答案是否定的。《華嚴經》中講到:假如大火燒毀了不可思議的世界,最後一個微塵都不剩的時候,天空卻不會被燒壞,它是毀滅不了的。自然智慧像天空一樣,永遠都不會有生滅、變化。換言之,凡夫經歷了無數個生死輪回,但心的本性就是光明。儘管輪回有無數個生滅,但自然智慧永遠不會有生滅。

此處的“自然智慧”,也就是如來藏。在密法裏面,如來藏也叫“基續”。因為它是萬事萬物的基礎、本質,所以叫做基續。我們不能將自然智慧理解為單空,智慧與單空是不一樣的。

如果承認《華嚴經》,就必須承認上述觀點。這樣一來,一切現象即佛的觀點也不得不承認了。

雖然顯宗經典不強調這一點,但偶爾也會在《華嚴經》等經典中透露出一兩句,因為它骨子裏的精髓就是這個。密宗不但強調這個觀點,而且還提供了有針對性的快捷修法,二者的方法不盡相同,但最後要達到的目標卻是一樣的。

以上內容,是從比較廣的角度去證實一切現象都是佛的壇城。如果以很簡單的方式來概括則是,無論清淨的佛的壇城和如來藏,還是不清淨的宇宙世界與眾生,一切現象其實都包含在一瞬間的阿賴耶識當中,這實際上就是大圓滿。

大圓滿的意思,就是指在心的一刹那間已經圓滿基、道、果的所有萬法。

辛,也許有人會反駁道:如果說在一瞬間的阿賴耶識上,圓滿了世間的一切萬事萬物,我還能夠理解,但佛的智慧怎麼會圓滿于阿賴耶識之上,佛的智慧怎麼會是阿賴耶識呢?

其實,阿賴耶識的本質,就是佛的智慧光明如來藏。阿賴耶識只是它的形式或現象,所以在一刹那的阿賴耶識當中,具備清淨與不清淨的一切。實際上,眼耳鼻舌身等八識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只是因為作用的不同,而分為了眼識、鼻識、耳識等等,實際上都是阿賴耶識。

你、我、他等眾生,也沒有任何分別,都是執著的產物,當執著打破、界線消失之後,眾生之間就沒有任何邊界,全都平等一味、無二無別。

通過這種推理,就能很輕易地證明,一切現象都是佛的壇城。

詳細的推導,在麥彭仁波切的《定解寶燈論》與《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裏面講得非常清楚。它的修法,就是生起次第。

就像通過吃藥可以治好膽病,從而看到白紙一樣,通過生起次第的修法,可以現見相對的清淨現象,雖然不是最終的物質本質,但離物質的本性要近一些,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我們的清淨觀;另一方面,還可以修一些事業法。逐步往上修行,就能徹底斷除煩惱、消除我執。

不過,大圓滿不會很強調生起次第,外密中也沒有很正規的生起次第修法。正規的生起次第,都屬於內密的範圍。

三、末義

珍惜機緣,嚮往解脫

這些都不是神仙的境界,而是凡人都可以切身體驗的覺知。但對從來沒有修行過的人來說,這肯定是很玄乎的。就像沒有嘗過梨子的人,永遠也無法體會梨子的味道一樣。
不要說佛教,包括科學也是這樣。譬如說,不懂科學的人去聽量子力學或相對論,一樣會覺得玄妙難測、不明所以。

其實,人的精神、感官是可以升級的,升級修正以後,其所知所感會越來越正確。就像哈勃望遠鏡也可以經過技術調整,而使拍下的照片從模糊到清晰一樣。

今天的我們從來沒有進行過任何修改或升級,父母生下來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肯定是不準確的。

要想讓自己的知見越來越正確,只有通過修行來實現。要想瞭解空性和光明,或者想體證佛的境界,就只有在證悟之後才能稍稍知道一點。也就是說,在初步證悟之後,就可以感知到空性光明的冰山一角,這也是大徹大悟的苗頭和曙光!此前無論怎樣描述形容,都像是給天盲講什麼是白色一樣無濟於事。我們的語言無法接近佛的境界,因為語言是人類為了方便日常生活而創造的,適用於凡夫日常生活的低層次語言怎麼能表達深奧的境界呢?

只有極少數真正的修行人,才會去想這些深奧的問題。而剩下的絕大多數人會認為,這些東西離我們現實生活的距離太大,完全是兩個毫不沾邊的世界。不要說不學佛的人,即使學佛的人,也會認為暫時沒有必要去研究這些。大多數人學佛的目的,都是為了人天福報——發財、健康、工作順利等等。儘管理論上知道世間八風毫無實義,但對我們來說,這個世界還是很真實的,金錢等身外之物對我們來說也是很有用的,所以大家還是會去追求世間八風,追求金錢,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我們的修行不到位。如果不能拉近見解與修行的距離,則見解也不會給我們帶來什麼直接的利益。這樣下去,我們將永遠都是凡夫!

無論大家是否能意識到,我還是要提醒各位:遇到這樣殊勝的法,機會非常難得。我們經常說誰福報大——健康、發財、事業成功等等,但這不算什麼福報,即便是福報,也是微不足道的福報。真正的福報,是能接觸到這樣的法,而且有一點認識與體會。所以我們要珍惜,聽聞、思考與修持是很重要的。

進步來自於努力,不努力永遠都不會有進步。解脫之曲的每一個音符,都要靠自己來譜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