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8日 星期六

97.寧瑪巴【椎擊三要訣】 勝法解說


大善解功德主 (巴珠仁波切    貢噶上師  講解    釋滿空  譯文

敬禮無比大悲主, 具恩根本上師前。

敬禮于彼上師前者,今欲演說見、定、行三要訣之行持理趣。上師者,為三寶之總集體,唯於彼乃有所皈處,故首須禮敬。


見宗廣大無有量(本法門之初祖無垢光尊者,別號廣大無量),
定即智悲之光明(本法門之二祖名智悲光),
行即如來之苗芽(本法門之三祖名無畏佛芽)。

凡諸所有演說義中,開首應知 一切根本傳承諸上師者,與我心無有分別,即見、定、行一切行持,皆總攝於彼而無餘故。今演說見、定、行三要,首當具根本傳承上師之名號尊義,相合解說。

且初言見者,夫彼一真法界,離絕戲論之法爾如來藏心,無垠廣大界中,無量顯現染淨諸法,彼諸一切,皆亦圓滿具足法爾平等性義。如是而了之,是即見宗之最殊勝者也。

如上之見宗,離絕諸戲論性,唯有般若之光,可以智慧觀照抉擇。然彼空性,不離大悲、般若與菩提,等持雙在,住於一處,故必空悲雙融,方為正定。

如具上見宗及正定者,契合諸佛出生之苗芽,即菩薩行趣。一切利他六度與萬行也。


如是受持修行故, 即身必能證妙覺, 否亦安阿拉拉。

如是受持見、定及行之人,謂之能得劫者,謂能得賢劫之善機也。復次,行者能依寂靜山林等處,放下現生世間之一切事緣,而一心精進,唯道是修,必定能於即此一生,本淨心體,得正解脫,而登妙覺。

即或未能,但能專一其心,向於此見、定、行門者,應善了達一切生趣,於惡緣道中者,即不當起任何貪、嗔、癡等。於此生此世之諸作業及罣礙,于未來世,亦能由樂轉樂。

以下依次演說,具得如上利樂之見、定、行三要訣。

初說見宗行持理趣者。


見宗廣大無邊量,
椎擊三要訣扼盡。

此謂椎擊三要訣行持之法門,能斷惑妄之命根,即於未得見宗者,亦具直指之方便。其在性相兩乘之見宗,乃以教理抉擇。即在共道密乘,亦只依第三智慧灌頂之譬喻智,而令趣證第四義之真實智,是諸教義甚多。惟本法門為諸已成就宗祖大德所印契,立超而直指自心實際之法門。


最初令心坦然住,
不擒不縱離妄念。

夫心當起伏生波時,因隨境而轉之粗妄念等,遮蓋自心本相,雖直指之,亦不能見,故當先使粗念澄清也。

無為而住之自心性,即是智慧光明。若以有為,為道而修,必不能了悟本元。故表詮者,謂此為自心無所住俱生智。但初修時,雖欲此心自然住定於本元境,然所住分,仍不能超越于貪著樂、明、無念等功力之境中。


離境要閑頓時住,
陡然斥心呼「呸」!
猛利續呼「也馬火」!

故當遣離貪著如是等功力境,頓然安住,方可現出赤裸了徹自性本元體。當是之時,急促猛然厲聲呼一「呸」字,即能頓斷妄想之流,息滅粗妄心所。如是住定,是為最要。


一切皆無唯驚愕,
愕然洞達了無礙,
明徹通達無言說。

如是即離彼攀緣一切法之境,其自性分,明徹赤顯,離心智慧,如如現住。 既然洞然了達於彼,離生滅有無諸邊,超絕語意分別境,而自安住離言思之智慧性境中。


法身自性當認之,
直指本相第一要。

如上要義,即指法身體性智,亦即瑜伽本淨道、離絕戲論之見宗。

如不識此妙諦,其間縱令如何修行,仍未離心作用及有為之見,必與自性大圓滿道天地懸隔,不能獲得無修光明輪。是故首當了知此妙諦為最重也。

如是之義,乃是椎擊三要之初要也。

若于見宗未獲印證,雖修亦無保任之境,是故以印證見宗為首要。後可印證自住之智慧,是即住自本性故,非由他來,亦非昔無今有。(此為初要)


復次起住皆適可,
嗔恚貪欲及苦樂。

次說第二要,等持之理趣者,令心如河流,任運自然而住,觀照時及一切時,皆如是故,雖有起伏,亦不作成立與遮遣,即得法身之自相。若心起時,但知為智慧之功用,觀照及一切時皆如是。是即放逸不修者與勤積修習者,法性原無增減也。

夫由妄念所生集諦之貪嗔等煩惱,及苦諦之苦樂等感受,若知此等之自性,皆是法爾,即得法身之妙用。若無此見宗,以印證修持,不達自然任運者,必妄念紛馳,仍落凡愚。此為任妄念作主,而被縛於生死之法,與自性分離,即與凡夫同道,故應當常恒不離無修之大自然住。


恒常及暫一切時,
舊識法身認知之。

無論何時心有起伏時,只以一法對治,不可於各各妄念起伏上,作各各調伏對治。故唯以認識上面直指見宗一種,則一切盡攝也。


今昔光明子母會,
住於無說自性境。

又凡起妄念與煩惱,即是法身本覺智慧相。其自性亦即法身本體光明之真實。

知此者,即名本體住之光明。由前上師直指自性光明之見宗,能熟其自相,便名行道之(始覺)光明。若能任運於此二無分別之體與道,兩光明之自相,即是光明母子相會也。(本覺母,始覺子也。)

若能恒久憶念,認識見宗自相之光明,於其境界功用中之妄念煩惱,更不起任何遮遣與成立,及取與捨等,斯為至上之要妙也。


所現樂明數數除,
猛施方便般若字。

又若恒久護持如是之境,初學者有由樂、明、無念諸功力,遮蓋本元自面者,當揭去此等功力之皮殼,則自性之相,方能赤裸呈現,是為智慧由內明朗者也。

故宜勤除樂、明,曰:泉水洶湧激流妙。生樂、明之力及現世樂、愉快等相時。如《篤哈語錄》頌曰:「瑜伽修習頻除妙,泉水洶湧激流妙」,即此意也。

復次,云何除法?謂將生樂明之力,及現喜樂愉快等相時,要力念方便能攝之「紮」字與般若能斷之「帕」字二者相合之「呸」字,猛然從上落下,即破壞貪著功力之皮殼矣!

(按:此合成之字,即為「呸」,其所合成之二字母,一為帕,一為紮,舊譯音潑吒。)


出定入定無差別,
上座下座亦無別,
恒久住於無別境。

如是由一切時,能保任離絕,道驗之關要、無可言說之自性了徹者,則入定出定,行持無有差別。又上座時靜體之修持,與下座時動作之修持,亦無別也。如是者,乃 不修之大修,自住等遍之智慧。如河流之瑜伽,無有毫髮修整,然刹那也未馳散。如頌云:「未曾修習未曾離,亦不離無修習義。 


然於未得堅固間,
須勤捨離喧鬧修。

于此自性大圓滿之根本道,有成依名言之器者(謂于圓滿法如量得解者),是頓聞而得解脫,則為色、心大離體,所顯一切法身之妙用,無有能修、所修。

其他起現妄念,為他力所轉之下機漸道凡夫,於未得堅固中,尚須修習。如彼修習,自應具足之禪定固聚,方生道驗,故於喧鬧及馳散之處,縱如何長久修習,道驗亦不生也。


且須閉關專行持,
恒及暫時一切處。

如上言,修習時,雖出入定之行持無有分別。然在初機,于根本定之自地道驗智(即道力證驗之智)與後得智(或出定之後得智)未得相融時,雖常勤行道,而行儀上仍易生習性之染汙,故必須閉關。

閉關修持者,雖有護持依賴于根本定體之行持,然不知長養後得(智),使與行儀相合者,則徒以對治法,仍不能克治他緣,致被妄想之緣牽引,反入於凡愚障中,故長久護養了徹於後得,尤為最要也。


保任唯一法身用,
決定信此無他勝。

其實也不須另求他法,唯不離此本定法身見,無能所、是非等分別,自然任運,保任於惺惺寂寂之境。

此之行持,誠為無分別之止觀,離戲論之本元瑜伽,無為俱生法爾之自相。能保任者,既得金剛密乘本續中,一切行持之心要,四灌頂義之智慧傳承,摩尼妙寶之勝法,印藏新舊宗派等之稀有密意也。

如是而生決定信心,則不垂涎於其他要門矣。如彼象置家中,而于林中覓象跡,以分別心入有作為之網者,無有解脫時也。故於自之行持,須堅定信之。


一決定中堅決定,
是為第二關要者。

此實即法身自住之赤露智,本未曾迷之覺性心。決定信之,護持其相續。是為第二之密要義也。


是時貪嗔及喜憂,
妄念忽而無盡者。

今第三,廣說行之要。上所說若無解脫智之道力,唯住休息之行持,仍不能超越色、無色界,因其 不能克制貪嗔之緣起,也不能斷諸行之業流,以未得決定心之道力故。若於喜欲境生貪愛,於不適境生嗔恨,於順緣及受用等生歡喜,於逆緣及病等生苦受,如是 所起一切,要知其皆是自性功用 之顯現。

故認識于解脫體智為至極切要。又行持者,若未得起滅之要,則心所滲漏之妄念,皆是集積輪迴之業因,故無論起粗細之妄念,須要起滅隨無,而善護修,是為緊要。


舊識境中無連續,
知是解脫之法身,
比如水中之圖畫,
自起自滅續不斷。

謂於凡所生起妄念不縱,亦不以念治念,唯不離自然本體,以觀照之。妄念所現,知其自相,即可護持起滅,使無連續性,如水中繪畫然。

是時妄念雖自滅,而未清淨,蓋僅了知妄念,而尚不能斷惑亂之業流。若了知彼時,且同時即識知顯見自識之智性,則自然安住。

妄念滅處,清淨隨得,且更為重要。如水上繪圖,即繪即消,繪與消同時故,念起念滅亦同時,而 本皆清淨,自起自滅,密密綿綿,相續不休,得任運矣。是於對所起妄念,不做遣除,起者任其起,其所起者,皆為本元清淨性中之道行,修持者應知之。


所現明空赤露食,
所起法身妙用王。

蓋依於妄念,調修法身,則所現之妄念,皆調現為自性之妙受用。即五毒妄念所現之粗者,皆令具自性解脫之光力,明空成受用也。

又凡所起一切妄念,皆為由自性通徹之境所起之妙用,以無取捨心護持之,因其生起及滅,固未能超越於法身妙用王之境也。


隨妄本淨阿拉拉,
顯相與串習相同。

妄念雖具無明色相,而其自性未出智慧法身之清淨中,故于廣大不斷之光明所照中,一切妄念所起,自性原空也。如是長久串習行持,則妄念自起調治,動靜無分,得無壞住。


解法殊勝最妙要,
無此解修皆謬道。

極其功用,雖現喜憂疑慮等妄念,與凡夫同,然不如凡夫起成壞之實執,且集諸行業,而隨貪欲力成轉移。

故瑜伽行者當念生時,初認識妄念之相,其相隨滅,如遇舊識之人相同;次則妄念必自然滅,如蛇結然(自結自解);最後,妄念亦無利無害而隱滅,如盜入空室然,是為解法之最要妙。

頌曰:「知修不知解,與禪天相同」。若不具如是解法妙要之修習,雖心堅住禪定,亦落於上界之禪定。或有以了知妄念起住為足者,此與下劣狂惑,有何差別?或偏於空性,求法身印契等思量,然遇惡緣時,則所修持不能解除,而反自現過失也。


具解無修法身境,
解道堅定第三要。

起滅、自滅、定滅等,雖如何立名,然皆是妄念自滅,隨妄本淨。此滅解相,即自解脫現量唯一之要,亦即自性大圓滿殊勝法門不共之妙。

若具此要者,無論所生是何煩惱妄念,皆顯現為法身,妄念淨為智慧,逆緣成為助伴,煩惱成為道行,不捨輪迴,而住清淨;解脫染淨之纏縛,無功用修證而任運也。

如無此解法之道力,雖驕矜有至高尚之見宗,甚深之修持,而實於心無利,煩惱之力未退,非真實之道也。

若得此自起自滅之妙要,雖至高見地之持法與甚深修法之緣依,微塵分亦無有者,其自性亦決然能從二執之纏縛中得解脫。如到金洲,求他石了不可得。任何所起之動靜妄想,皆唯現成之真實定境。復求迷亂自性者,了不可得。如是解法,方為判別得要、不得要之準繩。


具三要之見宗者,
融合悲智之定者,
萬法即真如,真如即萬法。

如上三要,乃自性大圓滿之見、定、行、果四者,在自性了徹之境中,統攝為一面,行之最極心要。亦是即定即行之要,也是既定既行之要門也。

其他宗論,皆於所知境中,以教理正語種種度量而抉擇見宗,本法門不取于彼,於何時了悟赤裸裸之智慧性,即何時得其自性智之見宗。見與定雖分述,而體實一,故於行持中分見、定、行之三要,亦無失也。

如此行持自性大圓滿本清淨之無失要道者,實為九乘之頂巔,如王行時,必有眷屬侍衛,隨從而具。其餘一切乘之道即隨從,而為此要道之台架與助伴。

尤有進者,若見本淨自性般若光明相時,則由定所生般若之功用更熾,其智慧廣廊中,如夏水瀑流,由空性之本住,起現大悲,入無方悲憫,是亦法爾然也。


隨契佛子一切行,
三世如來雖聚議,
較此無有他勝法。

如是空性與大悲雙運之要道,若現證時,其他六波羅蜜道所攝之佛菩薩如海諸行,一一自現作用,似日之與光。如是與福德資糧合作,而廣為利他之行,以圓成真實之見宗,而為無染寂樂之助伴。

如是見、定、行三要乃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密意之中心,一切乘之頂巔,一切心要之王。金剛心之要道門中,實無有較此至極果義再殊勝者。


自性妙用法身庫,
智慧藏中寶庫藏,
不同他石諸精英。

此方便所說義,實為傳授要門之心血,文句雖少,然此述作,皆由於自性所起妙用也。上述等義,雖修慧無多,然于上師示教,能由聞慧斷增益,思慧善抉擇,即具修慧,實一切智慧之寶中寶。非同於世間之庫藏,僅解暫時之貧乏而已也。


勝喜金剛遺囑教,
三種傳承之心印。

此三要開示椎擊三句義,為化身勝喜金剛入涅槃時,由天空中,示與上師文殊知識,文殊知識上師既契合祖心,印成無二無別之要門,而傳出承之。

後分三傳:
(1)於如是方便要義,瞭解妙要之遍智法王祖師,即身現證一切本淨法門之密意,而得妙覺圓滿如來心印傳承。
(2)於持明無畏洲,示現智慧身,以持明表示,攝受及傳授與無畏洲祖師。
(3)於吾等具恩根本上師以口語耳傳方便,直指即見法爾現量,即現在所住之眾生功德主(指大德上師)。


付與心子記持之,
是誠深義與心腹,
具誠心語義扼要,
義要不可輕棄之,
慎勿漏失此方便。

如是口訣,乃庫藏之精英,心之明點,於不行持之人,示之可惜。然如彼能行持要義且能即身成就之人,若不示之,又殊失悲,故此口訣,總應如保生命而護持之。


貢噶上師椎擊三要訣撮要口示:

三要者:

(一)見:知自心相。依妄念緣念之起,而觀察自心本相,認知法身自性。

(二)定:決定信之。融妄念為法身妙用,熟識法身。

(三)行:堅固定之。於念滅上堅固而定,念無連續,法身之見不忘。

心注眼注空,為一切要中要(須參仰兌修法)。




惟願以此長久勤精進   所積廣如虛空二資糧,
令我成為勝者主能引   一切因痴慧眼盲眾生。
願於未達彼地諸生中   文殊妙音悲憫攝持我,
獲法次第圓滿至上道   然後修習令諸佛歡喜。

願依我所體悟聖道要   猛烈悲心所引權方便,
淨除一切眾生心中暗   然後永持勝者之教法。
願我盡為大悲心驅使   於諸珍貴勝教未弘地,
或已弘揚卻又衰敗處   令彼利樂寶藏盡顯揚。

願以勝者佛子妙事業   所成菩提聖道之次第,
於求解脫眾心施勝德   且恆護持勝者所作為,
成就修習賢道之順緣   而除逆緣諸人及非人。
願其與諸佛讚清淨道   生生世世永遠不分離。

願當誰以勝乘十法行   如理如法精進勤修習,
彼時皆受威勢眾之助   且願吉祥大海遍十方。


2015年7月17日 星期五

A.96.寧瑪巴《大圓滿心髓要義》略論


大圓滿世界
知世如夢無所求 無所求亦普空寂 還似夢中隨夢境 成就河沙夢功德
201310021839寧瑪巴《大圓滿心髓要義》略論
175心髓竅訣


蓮花生大士曾經說過,大圓滿法將傳遍南瞻部州,現在看起來,這個千餘年前的預言,已經初露眉目了。在中國歷史上,大圓滿正式傳入中原的時間,非常之短暫,至今也只有近百年而已,但卻掀起了二次熱潮。

第一次是在大半個世紀以前,隨著貢噶上師(諾那上師)等藏族高僧的弘傳,以及根造上師等漢地僧人的推廣,大圓滿開始為許多漢人所知道。而近十數年來,大圓滿又掀起了另一次的熱潮,僅在四川色達縣的五明佛學院中,常住的信眾,就有數千人,而遇上法會,時常有數萬人之多,而其中大多數人,都是來學大圓滿法的漢人。

此外,香港台灣等地,也有不少大德之士,著重推廣大圓滿法的修行。那麼,大圓滿法為什麼會吸引如此之多的信眾,其中又有什麼特別之處呢?相信只要對大圓滿法略有了解的人士,大概都會注意到如下幾點:

一:大圓滿能夠獲得虹化等神奇成就,在歷史上,更有多個實例。

二:大圓滿修習起來,較為簡單方便,既不需要像密宗的其他方法那樣,需要布置壇城,背誦大量的咒語,和經歷長時間的加行。

三:大圓滿法與禪宗的方法,有諸多相似與共通之處,漢人學起來,自然會容易接受。

除此之外,大圓滿法還有一個特別之處,那就是大圓滿心髓,裡面的徹卻與脫噶法,更是許多人關注的焦點。而在一些雜誌與書籍中,也出現了不少與此相關的內容,還有一些經典,更譯成了漢文。

只是在對大圓滿的理解上,卻因為語言文化的隔絕,再加上漢地缺乏具大成就的大圓滿法的修習者,因而,各種歧見,比比皆是。所以,筆者在此對這方面的內容,作一個初步之整理,希望能作為拋磚引玉之用。

一、大圓滿法之結構

也許讓現代修大圓滿法的人士,會感到意外的一件事,就是西藏的大圓滿法,竟然是從一個漢人手上學來的。這位上千年前的漢人,尊號吉祥獅子,是當時那爛陀寺中一位大成就者,據說他是從漢地走向金州求法的路上,獲得觀世音菩薩的授記,而學得大圓滿法心部、界部、口訣部的傳授。後來,還掘出了大圓滿心髓的伏藏來修行,並系統整理成內、外、秘密、無上之四部分,由此,整個大圓滿的體系,就真正建立起來了。

而後來到西藏弘法,也相傳是蓮花生大士的師父.....無垢友尊者,以及藏人遍照護上師,都是吉祥獅子的弟子。所以,大圓滿法實從一個漢人傳至西藏的。只是大圓滿法散失的非常嚴重,其中許多經典與修法,都沒有能夠傳下來,即使是西藏,也都殘缺不全。例如其中心部的經典,據說有七十七部之多,但翻成藏文的,僅有十八部,而界部的經典,相傳也有十八部,但翻成藏文的,也僅僅只有三部。

而大圓滿法的要點___心髓,亦即口訣部的修法之中,修法更十分複雜,經典據說有數萬卷之多,在其中更由於傳授者的不同,分出了多個體系。按照隆慶饒降巴上師(無垢光尊者)的整理,大圓滿心髓主要有如下三種:

一:聖者教授,也可稱之為聖者心髓,這是由隆慶饒降巴上師(無垢光尊者)根據自己的傳承,所整理而成的。

二:甚深教授,相傳是由無垢友尊者所傳。

三:空行教授,相傳是由蓮花生所傳。

而其中更分出由掘伏藏來修行形成的岩傳與耳傳體系,岩傳又因為掘藏地點與經典的不同,又有南傳與北傳的區別,再加上其他宗派上師修行大圓滿心髓後,所又形成的心髓種類,形成了一個令人眼花繚亂的複雜系列。

二、大圓滿三部之要義

大圓滿究竟有那些內容?當看完了大圓滿的基本結構後,相信許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而按照隆慶饒降巴上師(無垢光尊者)在《七寶藏論》中的解釋,是這樣的:「大圓滿法門是指心性中之自然智慧,遠離戲論,不偏不依,而一切宗門要義妙法,皆能在此自然智慧中獲得圓滿,達到頂點。」

而在《宗派源流鏡史》中,普慧法日上師也曾說過:「此法說先前離垢之智,明空赤露,為大圓滿,若譯因字義,謂盡此現有世界,生死涅槃,一切諸法,悉於靈明空寂之內,圓滿無缺,故名圓滿,較此更無再勝之解脫生死方便,故名為大。」

這也就是說,自心中所隱含的自然智慧,本來圓足,並無欠缺,而攝一切法義。所以,只要體認與發用到自心中所隱含的這種自然大智慧,就自然會達到圓滿成就之境界。當然,要達到目的,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至少必須實現這樣兩點:

其一:即達到對心性中不偏不依之自然智慧的徹底體認。

其二:即將此自然智慧施用圓融於自然界的真實相中,達到真正的圓滿。

為此,大圓滿法特別分出了心、界、口訣這三部分,來按照特定的次序,進行相應的修行。在此,我們可以來作一個初步的解說:

心部-達到對心性內自然智慧之體認

界部-達到對自然界之真實相的體認

口訣部-將心性內自然智慧現證自然界之真實相,來達到真正的圓滿,就如同是用艾灸之火擊中病灶,迅速取效一般。

所以,大圓滿法的口訣部,或者是心髓法的根基,就是建立心界二部的基礎之上,如果沒有此二部的真實修行,那麼,口訣部的修行,也就只是空中樓閣,難以真實的成就。

心部-體認心性中的自然智慧

口訣部-以自然智慧現證此自然界的真實相

界部-體認自然界的真實相

不過,在當代修習大圓滿法之人士,尤其是漢人之中,還存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很少人會嚴格按照心部界部的次序,來漸次修習,據筆者所見,大都是直入心髓口訣部,忙於修習徹卻與脫噶之法,似乎這才是一條最快最好的途徑。但世事往往都是欲速而不達,古代的上師們既然區分出心界等部,絕對有其深意,如果學人能夠繞過這些法門,而直入心髓來獲得最終的成就,那這些法門就根本沒有設立之必要。

所以,在此我們就可以看出如下二個要點:

一:大圓滿法有其特定的修習次序,尤其是其中的心部界部,乃是修習大圓滿法之必由之徑,學人如果繞過這些部分,而直入大圓滿心髓,即是將修行建立在空中樓閣之上,難有最後的成就。

二:大圓滿實乃自然智慧之圓成,學人只要體語到自心的根本,就自然可達到大圓滿法之精要,而不需要另外再尋找什麼玄奧之秘法了。

大圓滿著重於心性之內在體認,也有諸多殊勝之處,尤其是心髓部分的修習之法,更是融顯密妙義之精要為一體,誠為不可多得之法門。但如果學人的目光,只集中在心髓之修習,而忽略了大圓滿之整體次序,則反而會弄巧成拙了。所以,在此,我們就可以首先來看看大圓滿心界二部的修行奧義。

三、大圓滿心界部之修行奧義:

在前面我們也曾談到,心界二部的主旨,就分別在於體認自性中自然智,與體認自然界之真實境相。

而此兩者,在大圓滿法中,絕非易事,而有種種名目之設立,如按順序而漸次而修,實非一年半載可以辦到。

但其中之要旨,仍集中於這種自然智之體認上,其中在心部的修行上,正如土觀大師所言:「隨見何境,唯是自心,心性現起自然智慧,除此自然智外,再無餘法。」

而在界部的修行上,也都是如此,正如寧瑪巴的上師們所言:「法性除普賢法界外,再無別處,即所謂界部,此諸所詮除此法性境界外,余現則唯破之。」

土觀大師也曾說過:「大阿底瑜珈(即大圓滿法)之排列結構,諸有情識者為心部,諸虛空者為界部,轉此功用者為口訣部,如此而成心、界、口訣部的區別所在。」

這實際上已經將心界二部的關鍵指了出來。即心部之核心,在於體認心之明相,而界部之核心,在於體認界之空性。

心部的目標--心之明相

界部的目標--界之空性

那麼,大圓滿心髓的核心又究竟何在呢?在下面就接著討論。

四、大圓滿心義之根本核心

在西藏的密法修行中,不僅是紅教的修行者修習大圓滿法,實際上其他的各派,例如白教的修行者,也往往會修習大圓滿法,甚至還形成一種由白教上師所整理而成的噶瑪心髓,成為大圓滿心髓中一種較為特別的派系。而實際上,西藏大圓滿法的主要傳承人無垢光尊者,在修成大圓滿法之前,也曾修習過多年的大手印法,由此,就形成了一種頗為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將大手印法與大圓法合修,以期獲得更佳的效果。

而在元代大寶法王所著的《大手印願文》中,更是直接說道:「此離意者即是大手印,此離邊者即是大中道。此攝一切亦名大圓滿,願得決信知一知一切。」而近代由貢噶上師主持而翻成漢文的《推擊三要訣勝法解說》一書,也同樣是這樣的一部經典。

雖然在人們普遍的印象中,此書乃是一部大手印法的經籍,但實際上,也是一部大圓滿法的要典,尤其是全書的結尾處,貢噶上師更曾指出了這樣一句口訣:「心注眼,眼注空,為一切要中要,須參仰的修法。」

仰的也即大圓滿心髓的另一種稱呼,而這句口訣雖然只有短短的六個字,但卻是大圓滿心髓的核心所在。相信現代修習大圓法的人都知道,大圓滿心髓中最重要的二個環節,就是徹卻與脫噶,或者說是立斷與頓超,但此法的核心究竟何在?卻似乎少有人談得清楚,而大都局限於一系列的具體修法之中。

實際上,這句口訣已經將其中的關鍵指點了出來。「心注眼」就是徹卻之法,而「眼注空」也卻「脫噶」之法。見下圖:

心注眼--徹卻--立斷

眼注空--脫噶--頓超

而在大圓滿法中,除了金剛乘共同的三脈四輪之外,還有所謂的四大秘脈,其中就有一條晶管脈,就是從心臟直接連接到眼睛的。所以,「心注眼」的口訣,實際上也是一種修法的秘要。只是,在具體的修行中,卻不能建立此種見解,而應該放下所有所執著之心念,無偏無依,非即非離,方能達此心性中自然智慧之大道。因此,在此就有必要作一個基本的解說:

一、徹卻法要 徹卻來自藏語的音譯,其意思就是本淨觀修,也可以譯為立斷,其修法的核心,就正如《大圓勝慧徹卻脫噶全書》中所言:「只在一切法之顯現中,於當體明空不二的剎那上,無修無證,無散亂定住,明明了了,覺照認識,認識這個就是自己本心,勿令間斷即是。」從這裡就中可以看出,徹卻法實際上就是一種修定之法,要求學人在明空不二,無修無證,明明了了的瞬間,來現證心體之真實空相。

二、脫噶法要 脫噶一詞也來自於藏語的音譯,其意思就是任運超越,也可以譯為頓超,其修行的法要,就正如「眼注空」的口訣一樣,就是一種直接觀照天地宇宙間真實相的修行。在具體修行時,就是採用特定的三種坐式,也就是所謂的象坐、獅子坐,以及仙人坐。在大圓滿心髓中,這三種坐式並不是隨意制定的,而是與三身成就的內在次序相對應的。見下表:

象坐-報身坐-報身起用

獅子坐-法身坐-法身起用

仙人坐-化身坐-化身起用

    而學人只要在修徹卻法後所形成的定見中,來依此次序一觀照到自然界所呈現的實相光明,或者說是各種各樣的「明點(金剛鏈)」與五方佛土,就自然可以體會到四種光明相的更替現證,而可以轉化肉身為虹化光明身,達到即身成佛的目標,這也正是脫噶之法的殊勝之處了。」

而在上一章節中,我們曾經談到過,心部修行的主要目標,即是體認心之明體,而界部修行的主要目標,則是體認到界之空性。那麼,在最後口訣部之修行中,又是怎樣的呢?實際上我們只要對徹卻與脫噶之法,有較為深入的理解,就可以知道,徹卻法之實質,就是從體認到心之明相。現證到心之空性,而脫噶法的實質。亦即是從體認到界之空性,現證到界之明相。而現證心體與境界之明空不二,雙運等持,也就成為大圓滿心髓的核心所在了。

心之明相-心之空性-徹卻法

境界之空性-境界之明相-脫噶法

當然,大圓滿法的內容十分複雜,並不是這篇小文所能說清楚,但大家只要掌握了這個核心,也自然會對其中種種炫人耳目的修法,有更清楚的把握了。____于東輝
而在此,就來看看相傳由大圓滿人間傳承之一的極喜金剛,所寫下的一首偈,來與大家共勉:

心之自性已成佛,心無生滅如虛空。
悟法平等性真義,無求放下即是修。